并聯式審批、一站式辦公,這是許多行政服務中心對自己運行模式的介紹。不過,這種最初希望“變群眾跑為干部跑”的思路,卻在一些地方成了“變群眾跑為群眾跑更多”。(5月16日)
不可否認,全國各地設立的行政服務中心在一定程度上的確是方便了群眾。但我們也需清醒地看到,文中筆者那個辦公司的朋友儼然是“跑更多的群眾”之一,絕不是孤例;在各地“辦證多、辦事難”的“痛點”猶存,各類“奇葩證明”、“辦事跑斷腿”的新聞不時見于報端、電視等媒體。時下,我國正處于“新常態這樣一個客觀狀態”,黨中央提出了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實現我國經濟轉變發展方式,以創新創業提高我國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這就需要我們因勢而謀、因勢而動、因勢而進,將“供給側”和創新的思路用于政務服務改革,打造出一個實實在在的“一條龍”政務服務中心。
政府作為提供社會服務的主體,首先要從群眾需要入手,注重從企業、群眾需求角度改革行政流程和管理體系。群眾、企業辦事,自然想最快最好地辦成事。政府部門的各個窗口不能簡單地說一句“沒有權限”、“不能辦”,就相互推諉,就讓辦事群眾多跑幾個地或是好幾天。時間就是金錢。怎能讓一個窗口就拖慢社會經濟發展的速度?說到底,地方政府各部門應進一步以群眾為中心進行改革,不斷科學化、便捷化辦事流程,加快速度下放權限,加強協調聯動審批。
其次要從創新政務服務方式入手。各地方政府要加快政務服務大數據平臺的建設,推進“互聯網+”在政務服務方面的運用,為政府各部門的服務窗口數據共享、業務聯動提供基礎保障。大數據平臺等基礎設施的建設,能有效提高政務服務效率,更能為大眾創業、經濟發展提供有效支撐,變“群眾多跑為信息多跑”。
最后要從政務服務態度入手。各地各部門仍要繼續狠抓作風建設,尤其是對服務窗口的工作人員,要從服務意識、服務能力、服務水平上加大力度培訓,培養機關領導干部、工作人員以工匠般精雕細琢、精益求精的精神專注于自己的服務,不斷改善自己的服務,絕不能讓群眾感覺到“門難進、臉難看、事難辦”。
全社會都在努力優化營商環境、增強經濟活力,政務服務改革勢在必行。這也勢必會讓一些部門一些人不舒服。所以,對一些地方一些部門來說,切不可因為舒服了自己或是“一小塊蛋糕”,就架空中央精神,成為改革路上的“釘子戶”。要想到“我們不舒服一點,老百姓的舒適度就好一點”。只有這樣,才能使政府提供的服務更好地滿足廣大人民群眾日益增長、不斷升級和個性化的物質、精神等各方面的需要。
作者單位:江油市第一中學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