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在經濟下行壓力不斷加大的情況下,瀏陽逆勢而上,展現了爭先進位的“加速度”?!笆濉逼陂g,瀏陽地區生產總值由556.7億元增至1112.8億元,年均增長13.6%;一般公共預算收入由27.9億元增至85.9億元,年均增長25.2%;工業總產值、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固定資產投資分別達到2366.6億元、580.9億元、859億元,年均增長21.3%、19.6%、24.4%;縣域經濟與縣域基本競爭力排名從全國百強第65位躍升至第28位,2016年前進到第19位。干部群眾一致將發展的成績歸功于改革,新華社等媒體也稱瀏陽為“縣域改革模范縣”。這種歸屬是否恰當?其“改革模范縣”的稱呼是否恰如其分?對我省縣域改革有哪些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和啟示?帶著這些疑問,我們多次深入瀏陽調研。
啟示一:改革舉措不嫌其小,重點在切合實際
2016年10月27日,來自南京、武漢等地的80多位公路局(處)長齊聚瀏陽,考察“路長制”改革。何為“路長制”,又何以有這么大效應?調研了解,“路長制”即按照“屬地管理、分段負責”的原則,明確由一名市級領導擔任主要干線公路的“路長”,由市公路局班子成員和沿線鄉鎮(街道)行政正職擔任分路長,以各鄉鎮(街道)轄區為責任區域,對公路實行網格化管理,變以前公路管理部門“一家之事”為沿線單位“眾人之責”。從運行情況來看,改革有效破解了公路管理中管養不分、管理滯后等難題,收到了良好效果,獲得了公路管理部門、鄉鎮政府和人民群眾的好評;從長期來看,因應了公路里程和車輛不斷增加、道路管護工人缺口增大的趨勢,還將節約經費開支。
像“路長制”這樣貼近實際、地方可為、多方共贏的小改革,瀏陽還有很多。比如,從2013年起開始推行的園鎮融合改革,將制造產業基地和永安鎮“園鎮合一”,實行大圍山“一園帶四鎮”管理模式,通過園鎮主要負責人交叉任職,理順了管理機制,減少了行政內耗,推動了園鎮深度融合、協調發展。2016年制造產業基地成功晉升省級高新區,大圍山森林公園旅游收入連續四年實現翻番。再比如,大力推行“一線工作法”,激勵廣大黨員干部在一線作為、一線攻堅、一線解難中優化作風、創造實績。場地一轉,效果立顯,很多久拖不決的問題解決了,很多矛盾如冰雪般融化了,群眾的獲得感得到很大提升。這些小改革在瀏陽各地、各部門、各領域遍地開花,形成了改革集群現象,匯聚成瀏陽整體的大改變、大發展。
小改革之所以能收到大改變,核心是做到了一個“實”字。縣域的特點決定了其改革是以小改革為主,重大改革將是少數。因此一定要堅持問題導向,緊密結合實際,宜大則大,宜小則小。如果一味盲目求大,可能最后大的改革搞不來,小的改革不愿搞,錯失了改革良機。要學習瀏陽“改變就是改革”的觀念,改革不嫌其小,哪怕只是資源重新整合、流程優化再造,只要有利于工作改進、有利于縣域發展,就要大干起來,終將積小變為大變,積小功為大功。
啟示二:改革推進攻堅克難,關鍵在較真碰硬
改革從來就是攻堅拔寨的難事,縣域改革更是短兵相接的硬仗??h域改革直面的是低頭不見抬頭見的人和事,可謂“伸手打到爹娘、伸腳踢到兄弟”。如果沒有堅定的決心、無畏的勇氣,怕得罪人、怕打擊報復、怕丟選票,改革肯定推行不下去。瀏陽市委書記曹立軍說:“毛病大家都看得見,關鍵是敢不敢下手治”。瀏陽說到做到,真正敢于下手。
真刀真槍的改革從自身做起。2013年,瀏陽推出“三個一律”:所有市直部門和鄉鎮街道一律實行開門辦公,各職能部門的行政審批事項一律實行限時辦結,各級各部門財政切塊資金和項目專項資金使用情況一律實行公開公示?!叭齻€一律”針對的是作風建設,本質是一場行政改革,擴大了老百姓的知情權和監督權,削弱了領導干部的自主權和裁量權,促使權力在陽光下運行得更加規范。為根治庸懶散頑疾,瀏陽推行重點工作季度講評制度,工作考評排前三位的鄉鎮、部門上臺講經驗,后三位的則要“紅紅臉”“出出汗”,上臺作表態發言。在干部的使用上,瀏陽突出實績考核,其中改革成效占了很大權重。近三年瀏陽換下了14名“并無硬傷,但改革發展不力”的正職干部,戒勉談話96人,提醒談話109人,樹立了改革者上不改革者下的用人導向,確保了改革有力有序有效推進。
正是因為敢于擔當負責,勇于攻堅克難,在瀏陽安排的國家級和省級改革試點任務就多,特別是有不少難啃的“硬骨頭”,形成了全省改革試點的“洼地效應”。比如農房抵押融資,學界呼吁多年,遲遲未有突破,瀏陽第一個“吃螃蟹”,在全省率先開展農房抵押融資改革試點。
開弓沒有回頭箭,改革的利箭射出去之后,就要有一種百步穿楊的力勢擊中靶心,一竿子插到底的狠勁突破障礙。否則,改也改了,革也革了,但是拖泥帶水、藕斷絲連,改的不徹底、革的不到位,不僅于發展毫無裨益,反而會耗散改革信用、挫傷干部群眾對改革的信心。但較真碰硬并不等于霸蠻,一定要“狠”在關鍵處,體現在突破經濟發展的瓶頸制約上,體現在解決人民群眾反映強烈的突出問題上,體現在消除干部作風的頑疾上,體現在改革的真督實察上,體現在改革考核的成果運用上。
啟示三:改革空間無比廣闊,要領在吃透精神
有些地方在改革中東張西望不想改、縮手縮腳不敢改、作繭自縛不會改,根結在于沒有吃透中央精神,把不準改革的趨勢、方向,摸不清改革的頂線、底線、紅線。實際上,縣域改革的空間無比廣闊,大有可為,要領就在吃透精神上。
從2011年開始,瀏陽對全國重點鎮——大瑤鎮實施財政稅收“雙返”政策,將該鎮新增地方收入的80%及土地出讓金的80%均予以返還,并將96項縣級權限下放至大瑤,在全國率先推行國地財合署辦公、綜合行政執法等重大改革,增強了大瑤鎮自主發展能力,如今大瑤鎮經濟總量與經濟增速連年名列全市第一。在行政審批制度改革方面,瀏陽亮出“全省審批事項最少、時限最短、成本最低”的目標,積極推動省直管縣改革下放的406項地市級經濟社會管理權限盡快授權到位,深入推進行政審批和商事登記制度改革,政府投資項目和社會投資項目(核準類)可在68個工作日、社會投資項目(備案類)可在56個工作日內辦結,新設立企業辦照時間壓縮至2.5個工作日。正是吃透了簡政放權的精神,才能大膽作為,讓權力下沉、讓服務優化。
此外,瀏陽這兩年發揮地處湘贛邊的獨特優勢,努力打造湘贛邊區域性中心城市,發起舉辦首屆湘贛邊區域開放合作交流會,引領周邊縣市在重點領域密切協作,加快推進瀏陽—上栗、瀏陽—銅鼓共建區建設,并推動湘贛邊區域合作納入長江經濟帶、長江中游城市群發展規劃,既拓寬了自身發展的空間和領域,也為省際邊界地區合作創造了范例。在破解人才引進和使用面臨的編制和待遇瓶頸這一普遍性難題上,瀏陽采取“全縣范圍調劑、職數清查規范、身份轉換置換”等辦法,三年引進黨政機關、教育、衛生類人才3093名,為發展提供了強大人才支撐。
瀏陽的改革之所以如魚得水,又順又穩,是因為找到了“兩線空間搞改革”的辦法,即找準改革的“天花板”和“地板”,在頂部與底線之間的廣闊空間放手作為,既能成事,又不出事。一方面,嚴格遵照中央“于法有據”“不要搶跑”等“規范性”要求,在方向和原則問題上把好關口;另一方面,充分運用“允許試錯、寬容失敗”等“鼓勵性”要求,努力成為“鼓勵和允許不同地方進行差別化探索”的改革樣本。
啟示四:改革勢頭一以貫之,根本在形成傳統
2016年12月,我省第一家村級農村改革展示館在瀏陽市亞洲湖村開館,活現了瀏陽的改革熱情、改革活力、改革勢頭。瀏陽干部群眾有一句口頭禪:“我們嘗到了改革甜頭”,對改革津津樂道,說起來頭頭是道,打心眼里認同改革、支持改革,積極參與改革,可謂“人人都是改革者”,從而推動改革呈現“青山巍巍一峰高一峰”之勢。這一良好態勢的形成,緣于瀏陽有一個優良的改革傳統。
從投身維新變法的譚嗣同到開啟改革開放的胡耀邦,敢為人先的瀏陽人扛起改革的大旗,一直走在時代前列。歲月洗禮,改革基因已經融進血脈、刻入骨髓,在瀏陽形成了厚重的改革傳統,沉淀為寶貴的精神財富。傳統就是文化,它的力量最深沉、最持久、最穩定。全面深化改革大潮下瀏陽的改革舉措、改革故事、改革擔當,既是改革傳統的一脈相承,也是改革傳統的發揚光大,反過來又不斷豐富、深化這一傳統。今天,用改革的思維解決現實中的問題成為了瀏陽人的一種自覺,縣域改革實踐只是其精華一章。
當然,不是每個地方一開始就會出現高漲的改革勢頭,也不是每個地方都能像瀏陽那樣有良好的改革傳統。但是,勢頭是由人推動的,傳統也有其源頭。各地領導干部特別是主要領導干部要增強做改革源頭的歷史自覺,以從我做起、從現在做起的歷史擔當,勇做改革促進派實干家,既為當地留下豐厚的物質財富,也留下寶貴的精神財富。如此,改革將在三湘大地形成燎原之勢,湖南也將成為改革的高地和前沿,改革還何懼不成!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中國改革網 2017-01-12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