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寧省建設滿族文化特色小鎮的規劃策略與實施機制
核心提示: 我國推進特色小城鎮發展建設的序幕已經拉開,遼寧省按照“四化同步”、協調發展的戰略部署,以特色小鎮作為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發展縣域經濟的重要舉措,建設一批東北風情濃厚、滿族文化鮮明的特色小鎮,實現產業、文化、旅游“三位一體”和生產、生活、生態融合發展。
遼寧特色小鎮建設的政策背景和區位優勢
黨的十八大以來,城鎮化工作受到了中央和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視,陸續出臺了一系列的重要政策導向文件。2016年8月3日,住房和城鄉建設部村鎮建設司頒發了《關于做好2016年特色小城鎮推薦工作的通知》;2016 年10月,國家發展改革委頒布《關于加快美麗特色小(城)鎮建設的指導意見》;遼寧省在《遼寧省人民政府關于推進新型城鎮化的意見》、《遼寧省新型城鎮化規劃(2015-2020年)》中都提出了促進重點鎮和特色鎮發展的思路與策略。
特色小鎮得到各地“一呼百應”,客觀方面來看,是因為在經濟新常態條件下,社會資本參與小規模土地開發具有更多的必要性與現實可能性。從政策層面上來看,特色小鎮發展跟城鎮化、供給側改革、宏觀經濟、政府職能轉變等方面都有密切關系,因而成為各項政策集中支持的一個“黃金結合點”。特色小鎮發展有利于優化城鎮體系結構,有助于扭轉各類資源過度向行政等級高的城市中心區集中的局面,有利于改進政府管理,動員社會資本參與新型城鎮發展空間的建設與發展,有利于促進投資與消費,帶動經濟增長。
遼寧省地理位置優越,具有完備的交通等基礎設施,自然風光奇特秀麗,歷史源遠流長,文化遺產、名勝古跡眾多,旅游資源豐富。遼寧省是滿族聚居的重要省份,全省現有6個滿族自治縣(新賓、岫巖、清原、本溪、桓仁、寬甸)。滿族先民在這方土地上留下了眾多富有傳奇色彩的文物古跡,滿族村鎮具有特色鮮明的風俗習慣與風土人情。在滿族自治縣擁有眾多的世界歷史文化遺產、國家級旅游風景區、風景名勝區、自然保護區等。
建設特色小鎮的規劃策略
科學統籌規劃,完善功能配置。堅持規劃先行、多邊融合,充分發揮規劃的引領作用,綜合規劃、國土、發改、環保、文保等多部門,聯動編制產業、文化、旅游“三位一體”和項目、資金、用地“三方落實”的建設規劃,以“多規合一”的思路系統化、高標準謀劃小鎮的功能定位和發展思路,為特色小鎮營造良好的空間載體。支持以特色小鎮理念改造提升各類產業集聚區、功能區、歷史文化風貌區和進行舊村改造,在建筑風格方面體現滿族地域文化和地方歷史人文特征, 確保小鎮風格具有獨特的文化訴求。
堅持生態優先,多元融合發展。按照協調、綠色發展理念,堅持把生態環境保護作為特色小鎮建設的第一理念,充分利用地形地貌,做好整體規劃和形象設計,集約利用土地資源,構建綠色生態網絡。以生態資源、文化特色為導向,使特色產業與生態環境相互催生,注重文化體驗旅游資源的深度開發,實現生產、生活、生態多元融合發展。豐富產業業態,推動主導產業與旅游、文化、健康等相關產業互動融合,促進小鎮區域、經濟、社會發展。
依托產業基礎,實施分類發展。一是發展“鄉村休閑—文化體驗—民俗之旅”。以滿族鄉村的民居和自然田園風光結合生態農業園區建設度假產業文化中心,吸納游客參與體驗滿族民俗活動。二是發展“山水旅游—風情體驗—工業旅游”。依托秀美山水風光和休閑度假園區,疊加民族風情的文化功能,創設相關產業產品的風情體驗區。三是發展“產業集聚—創意研發—國石之旅”。注重環境先導,堅持“先生態、后生活、再生產”的順序,為企業提供定制化、滿族風情花園式的辦公經營條件,打造樂居、樂業、樂活的特色小鎮環境空間。四是發展“生態資源—民宿經濟—度假養老”。在獨特的生態環境條件下,吸引民間資本開發傳統小鎮的民居村落,著重發展度假旅游產業和健康養老產業。五是發展“溫泉療養—朝圣觀光—感悟文化”。以體驗溫泉沐浴文化為主題,達到朝圣、溫泉養生、休閑觀光為目的的區域資源整合。六是發展“林下經濟—運動體驗—體育旅游”。以夏季漂流、冬季滑雪等體育休閑產業結合跑馬、圍獵等滿族風情的旅游項目資源,分梯次推進發展冰雪旅游產業鏈。將普通農業項目特色化經營,把文化因素融入產業文化傳承。
突出市場主體,完善運營管理。滿族文化特色小鎮的建設要求堅持政府引導、企業主體、市場化運作。政府在規劃編制、基礎設施配套、資源要素保障等方面加強引導和服務保障。特色小鎮在運營主體的選擇上,因地制宜、靈活決策,充分發揮企業主體作用,鼓勵以社會資本為主投資建設,依托項目開展特色小鎮建設。政府把優化投資創業環境作為工作著力點,推進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等方面的改革;以財政資金為引導,積極吸引社會資本和金融資本投入特色小鎮建設。
集聚創新資源,提升產業層次。在各個特色小鎮確定一個優勢主導產業,推動產業集群化、空間園區化集聚,打造具有持續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特征的獨特產業生態。深化模式創新和業態創新。鼓勵企業以新業態、新模式提高強化創新鏈、提升價值鏈,不斷加大科技創新力度,升級改造傳統產業,大力發展循環經濟。營造吸引創業創新技術人才、激發企業家活力的創新環境。加大科技創新力度,升級改造傳統產業。
建設特色小鎮的實施機制
完善頂層體制設計,建立政府協調機制。充分學習各地經驗,建立市級乃至省級頂層設計機制。各相關部門要研究制定有利于特色小鎮創建的配套措施,在資金、土地、人才、技術、項目等方面給予支持和傾斜,建立信息交流制度,協調互動,密切配合,形成合力。創新發展理念與發展模式,設計能激勵相應產業、資金和人才進駐的制度,以及保障特色小鎮可持續發展的環境治理和收益共享的機制。優化發展環境,精簡審批事項,優化審批服務,提高審批效率,提升政府服務質量和服務水平。
建立多級聯動工作推進機制,加快創建工作落實。各級政府要科學引導滿族文化特色小鎮培育創建,建立多級聯動的工作推進機制,落實責任單位,搞好規劃建設,加強組織協調,加大推進力度,推動技術標準應用,確保各項工作規范有序進行。在省級層面加強創建工作的組織領導和統籌安排下,市級層面組織制定各方面的政策支持,各縣落實作為特色小鎮的屬地責任,上下聯動、有序推進特色小鎮的創建。
創新投融資機制,激發社會投資動力與活力。培育滿族文化特色小鎮,要選擇發展動力有保障的小城鎮,處理好政府與市場、企業的關系,充分發揮市場主體作用,堅持市場化運作、多元化投資、專業化建設、規范化經營,引導社會資本積極參與重點領域項目投資、建設和運營,讓小城鎮在提升社會投資效率、推動經濟轉型升級方面發揮更重要的作用。建立政府、企業、民眾聯合開發模式,可選擇符合發展定位、實力雄厚的投資主體,由投資公司統一承擔小鎮的開發建設、招商引資、對外合作、管理服務等工作,實現利益共享、風險共擔。
建立考核指標體系和評價體系。實行動態管理制度,加強監管,將滿族文化特色小鎮創建工作推進情況,納入新型城鎮化考核。建立考核指標體系和評價制度,引入第三方評價機構。從特色小鎮的內涵出發,將其發展水平評價體系分為四大方面:規劃空間、功能內涵、投資建設、扶持政策,將發展理念和內涵進行交叉構建,得到評價框架,定期考核評價。
建立促進產學研一體化的運行機制。特色小鎮應結合自身特色,借助科技力量,促進產業、學校、研究一體化發展,并積極依托相關職業院校建設就業技能培訓基地,做好滿族文化特色產業發展所需各類人才的培養、培訓工作。
作者均為大連工業大學藝術設計學院副教授
【注:本文系2015年遼寧省社會科學規劃基金重點項目“遼寧滿族民俗文化旅游開發研究”(項目編號:L15AMZ001)的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略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人民論壇網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