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農業智庫建設是中國政府加快農業決策科學化、民主化的一項國家戰略。本文以美國不同類型的農業智庫為例,對其組織結構和運作機制進行分析,發現美國農業智庫資金來源豐富多元、項目管理機制完善、注重宣傳推廣及合作交流、人才使用機制靈活。在此基礎上,本文總結出美國農業智庫以客觀嚴謹為基本原則、民間農業智庫具有獨特優勢、數量持續增長且發展多元化等特點,認為中國農業智庫建設必須符合中國國情,并依據美國農業智庫建設的經驗,提出了若干啟示。
【關鍵詞】農業智庫組織結構運作模式美國
一、引言
近年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對中國智庫建設提出重要指示,強調智庫是國家軟實力的重要組成部分,要高度重視、積極探索中國特色新型智庫的組織形式和管理方式。2013年11月,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明確提出構建具有國際影響力的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建立健全決策咨詢制度。2015年6月4日,農業部召開黨組會議強調,要認真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建設的重要批示和論述,以及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加強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建設的意見》精神,切實加強農業農村經濟發展新型智庫建設,建立健全農業部門重大決策智力支撐體系,推動科學、民主、依法決策,促進農業農村經濟持續健康發展。農業科研機構應該抓住國家政策大力支持智庫建設這一契機,利用自身的農業科研優勢,探討農業智庫的建設內容和建設模式,提高對中國農業公共政策制定的影響力,推動農業智庫建設事業良性發展。
美國不但是世界上農業最發達的國家之一,也是智庫建設成功的領跑者,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美國不斷變革和優化農業智庫體制。它以科學專業的農業分析為基礎,以為決策者提供農業戰略決策方案為宗旨,在美國農業發展史上發揮了重要作用,其中很多做法值得正在推進智庫建設的中國借鑒。有鑒于此,本文以農業智庫建設最為成熟和發達的美國為例,分析其農業智庫的組織結構和運作模式,從中總結出成功經驗和若干特點,并以此為啟示,提出促進中國農業智庫發展的思路。
二、概念界定與案例選擇
根據《全球智庫報告(2014)》中的定義,智庫(thinktank)是指“專門從事公共政策研究和分析的附屬或獨立的參考咨詢研究機構”(McGann,2014)。根據《2014年中國智庫報告》(上海社會科學院智庫研究中心,2015)中的定義,智庫是指“以戰略問題和公共政策為研究對象,以公共利益為研究導向,以服務黨和政府科學民主依法決策為研究目標,以社會責任為研究準則的專業研究機構”。從組織形式和機構屬性來看,智庫既可以是具有政府背景的公共研究機構(官方智庫),也可以是不具有政府背景或具有準政府背景的私營研究機構(民間智庫);既可以是營利性機構,也可以是非營利性機構(上海社會科學院智庫研究中心,2015)。為使讀者更好地理解本文的研究內容,本文將農業智庫界定為“以影響農業公共政策制定為目的的農業科研機構”。
表1美國典型農業智庫的主要特征描述
注:“ —” 代表沒有官方具體數據。
資料來源: 美國各農業智庫官方網站
本文采用樣本分析法,對美國農業智庫的組織結構和運作機制進行分析。考慮到研究對象對中國的借鑒意義,本文分別從獨立型農業智庫、官方型農業智庫和大學附屬型農業智庫中選擇樣本。首先,根據《全球智庫報告(2014)》中美國國內頂級經濟研究類智庫名單,選擇了5家研究內容涉及農業政策的智庫。其次,根據與中國農業科研機構合作交流情況和其國際知名度,選擇了2家農業智庫;最后,根據2015年《美國新聞和世界報導》(USNEWS)農業科學專業世界大學排行榜,從前50名具備智庫功能的美國高校中,選擇了3家農業智庫①。表1描述了所選案例智庫的基本情況和特征。
三、美國農業智庫的組織結構
(一)官方農業智庫的組織結構——以美國農業部農業研究服務局(USDA-ARS)為例USDA-ARS成立于1953年,是美國農業部(USDA)的首席科研機構。USDA的前身是1862年建立的聯邦政府農業司,1889年改為現名。其研究工作受到美國相關立法的認可和支持,例如1935年《農業研究法案》(7U.S.C.427),1985年《食品安全法》(P.L.99-198)(7U.S.C.3101note),1990年《食品、農業、保護和貿易法案》(P.L.101-624)(7U.S.C.1421note),1996年《聯邦農業完善和改革法案》(P.L.104-127),等等。該機構擁有2000多名研究專家和6000多名其他工作人員,在全球有100多個歷史悠久的研究實驗室(ARS,2008)。
圖1美國農業部農業研究服務局組織結構
資料來源:USDA-ARS官方網站(http://www.ars.usda.gov/pandp/arsorganchart.htm)。
依據不同職能的需要,USDA-ARS設有10個辦公部門(如圖1所示),分別為:國內項目辦公室、國際項目辦公室、技術傳遞辦公室、信息主管辦公室、科學質量評價辦公室、推廣多樣性和機會平等辦公室、法律事務部、預算和項目管理部、行政和財務管理部和信息部(公共事務)。其中,國內項目辦公室負責項目資金等資源的配置,國際研究項目辦公室負責各項國際交流合作活動,技術傳遞辦公室負責由美國農業部許可的技術轉移工作,信息主管辦公室負責項目的信息技術保障,科學質量評價辦公室負責項目質量評估,推廣多樣性和機會平等辦公室負責該局的宣傳相關事務,法律事務部負責該局的法律相關事務,預算和項目管理部負責項目預算和管理,行政和財務管理部負責人力資源和財務資源管理,信息部(公共事務)負責網站維護等日常信息技術工作。每個機構美國農業智庫組織結構、運作機制及啟示從財務、技術、宣傳等方面各司其職,共同保障和維護USDA-ARS的正常運作。此外,USDA-ARS與美國農業圖書館合作,建立了聯盟式的政府科學信息站點。
USDA-ARS設立的研究中心分布在五個不同地區。其中,太平洋西部地區包括美國西部靠近太平洋的8個州(亞利桑那、加利福尼亞、夏威夷、愛達荷、內華達、俄勒岡、猶他和華盛頓);中西部地區包括美國中西部9個州(肯塔基、伊利諾斯、印第安納、俄亥俄、艾奧瓦、密蘇里、密歇根、明尼蘇達、威斯康星),該局在此設立了12個研究基地和2個大型研究中心;東北部地區包括美國東北部靠近大西洋的13個州,該局在這一地區設立了15個研究中心和實驗室以及9個工地(worksites);平原地區指美國中部的10個州,該局在此設立了包括肉類動物研究中心、北方大平原農業研究實驗室在內的22個研究基地和實驗室;東南部地區主要包括美國東南部的8個州(阿拉巴馬、阿肯色、佛羅里達、佐治亞、路易斯安那、密西西比、北卡羅來納、南卡羅來納)以及波多黎各,該局在這一地區設立了27個實驗室和4個工地。
(二)大學附屬型農業智庫的組織結構——以美國典型涉農高校研究所為例
1.康奈爾大學康奈爾國際糧食、農業和發展研究所(CIIFAD)。康奈爾大學一直是國際農業和農村發展研究領域的領先者,1990年,該大學成立了CIIFAD。CIIFAD已與非洲、亞洲和拉丁美洲的合作伙伴共同發起了研究項目,致力于全球糧食安全、農村可持續發展和世界環境保護等問題的研究。目前,CIIFAD負責管理工作的專職雇員有9位,包括1名機構主任、1名機構副主任、2名主任助理和5名科研協調人員。該研究所現任主任是RalphChristy教授,他曾擔任美國農業經濟學會主席,負責研究所的整體管理工作;該研究所現任副主任是EdwardMabaya博士,他主要協助主任處理研究所的各項日常工作。CIIFAD的科研人員是來自康奈爾大學不同院系和研究中心的學者②。
2.馬薩諸塞大學阿默斯特分校農業、糧食與環境研究中心(UMassAmherst-CAFé)。UMassAmherst-CAFé成立于2001年。2001年,馬薩諸塞大學阿默斯特分校同美國農業部國家食品與農業研究所聯合創立了“農業中心”,UMassAmherst-CAFé是“農業中心”的一個分支研究機構,它支持大學教師和工作人員進行合作研究③。UMassAmherst-CAFé現設有兩個政策咨詢機構:一是在1997年成立的馬薩諸塞公眾監督委員會,其大部分委員由州長任命,為馬薩諸塞大學阿默斯特分校校長和學校推廣人員提供關于戰略決策的目標、預算和項目的咨詢;二是在2010年成立的農業咨詢委員會中心,該中心由來自相關機構、行業和大學的18名咨詢專家組成,每年兩次向中心提供關于政策研究和推廣的咨詢方案④。
3.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能源、環境和經濟政策研究所(UCDAVIS-PIEEE)。UCDAVIS-PIEEE主要研究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關注的重點問題,包括能源、氣候、農業、生態、空氣和水質量等問題。該研究所致力于利用世界一流大學學者的專業知識,為決策者提供可靠的、相關的、及時的信息和分析,主要通過學術研究、政策建議、人才培訓三種途徑來實現其目標。UCDAVIS-PIEEE的管理高層是由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校長任命的三位副校長組成,他們分別負責該研究所的科學研究管理、技術與交流合作管理、跨學科研究和戰略倡議。他們都是美國教育界杰出的領導者,與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校長共同支持學校的研究工作(UCDAVIS-PIEEE,2013)。
(三)獨立型農業智庫的組織結構——以國際糧食政策研究所(IFPRI)為例
IFPRI成立于1975年,總部位于美國首都華盛頓,在非洲和南亞設有分部,目前有600多名工作人員,在中國、埃塞俄比亞、加納、印度、意大利、尼日利亞、塞內加爾、烏干達等國家設立了辦事處。IFPRI遵從企業管理的方法(其組織結構如圖2所示),由最高管理層——理事會選任研究所所長,所長對IFPRI的運行全權負責,所長辦公室負責協調IFPRI的日常業務,為所內各機構、項目、管理活動提供支持。目前,該所的具體項目有2020展望項目、能力增強項目、2005協議項目、機構關系項目、伙伴關系和業務發展項目、影響評價課題、全球糧食政策報告、IFPRI策略(2013~2018)等。所長辦公室共有21名工作人員,現任所長是美籍華人經濟學家樊勝根(ShenggenFan)。
在所長之下,IFPRI的構成主要有行政管理和學術研究兩大部分。行政管理主要由財務和管理部負責,財務和管理部由4個部門組成,即財務部、信息技術服務部、旅行部、設施部,分別對資金、網絡和后勤服務進行管理。IFPRI將自己的使命定位為“提供以研究為基礎的政策解決方案,以持續減少貧困、饑餓和營養不良”,其研究項目主要涉及營養與生態農業、市場政策,等等(IFPRI,2015)。
圖2國際糧食政策研究所組織結構
資料來源:IFPRI官方網站(http://www.ifpri.org/publication/2014-annual-report)。
四、美國農業智庫的運作模式
(一)資金籌措機制
美國農業智庫的資金來源豐富多元,主要渠道有基金會、企業和個人的贊助和捐贈,出售研究成果和其他出版物所得經營收入以及政府支持,等等。其中,基金會等社會各方贊助和捐贈是獨立型智庫的主要資金來源。例如,以對外宣稱獨立性而著稱的布魯金斯學會,其經費來源主要是基金會贊助。而對于官方型智庫,政府支持和委托研究項目是其主要資金來源。例如,具有深厚官方背景的蘭德公司,其經費來源主要是政府支持和委托項目,2014年,該來源的經費占其經費總來源的70%~80%左右(韓顯陽,2015)。
1.基金會、企業和個人捐贈。美國大多數農業智庫根據《所得稅法》,注冊為非營利性機構,因此享受免稅的優惠政策,社會對農業智庫的捐贈也享受免稅待遇。為了獲得免稅資格,它們不得公開支持或者反對任何政治派別。同時,美國法律對智庫游說政府獲取經費支持的預算支出比例有明確的規定和限制。例如,作為一個非營利性的科學研究組織,布魯金斯學會依照美國稅法第501(C)(3)的有關規定享受受捐免稅待遇,每年都會公布自身的收入和支出明細,做到財務透明,便于捐贈者監督(Brookings,2015)。
根據2014年《布魯金斯學會年度報告》(Brookings,2015)公布的數據可知,2014年,布魯金斯學會的經費來源主要是基金會贊助,占經費總來源的86%,其次是學會的出版物自營收入,占經費總來源的10%,捐款收入和其他收入各占經費總來源的2%。可見,因為美國對智庫的相關免稅待遇以及智庫自身倡導的公平獨立原則,基金會等社會各方贊助和捐贈是美國獨立型智庫的主要資金來源。
2.政府支持。美國政府對官方型農業智庫和大學附屬型農業智庫投入大量資金進行支持。例如,2011~2012年,UCDAVIS-PIEEE獲得的政府支持資金占其經費總來源的51%,其中,美國衛生和公眾服務部、美國農業部、美國科學基金委員會是主要的贊助單位(UCDAVIS-PIEEE,2013)。
3.出版收入。美國農業智庫都會定期出版研究著作、簡報、報告、期刊和雜志等,這些出版物的銷售收入會作為智庫經費的一部分,投入到農業智庫的日常運營之中。據統計,2014年,布魯金斯學會出版了50本著作,出版收入占學會全部運營資金的2%(Brookings,2015)。
4.國際資助。隨著美國農業智庫國際影響力的與日俱增,越來越多的國際相關機構選擇對其予以資助。例如,2011~2012年,UCDAVIS-PIEEE得到了來自全世界20多個國家和地區不同機構的資金支持。在諸多國際贊助機構所屬國家中,德國位居贊助數額首位,隨后是英國和瑞士(UCDAVIS-PIEEE,2013)。由資金來源構成的比較分析可知,美國獨立型智庫的主要資金來源為基金會等社會各方贊助和捐贈,而官方型和大學附屬型農業智庫的主要資金來源是政府支持和委托研究項目。
(二)項目管理機制
為保障科研項目的正常運轉,美國農業智庫有完善的項目管理機制。下面以USDA-ARS的項目管理流程為例來分析其項目管理機制。USDA-ARS承擔的國家研究項目目前共涉及4個研究領域:動物飼養和保護,作物種植和保護,自然資源和可持續農業體系,營養、食品安全和食品質量。每一領域由一組科學家負責,他們負責規劃和制定能夠影響美國農業關鍵問題的研究策略;同時,每一領域設有項目管理者對項目研究中遇到的問題進行協調管理。USDA-ARS實施五年為一周期的項目評審問責制度,每一評審周期分為四個階段,以保障項目從選題到完成的高質高效(ARS,2008)。第一階段以提出研究項目為主。USDA-ARS為科研項目委托客戶提供科研項目回顧性評估報告,組織客戶和科學家開辦研討會,經過雙方討論后提出研究項目。在確定研究項目后,客戶和專家建立聯系,即“關聯”,并由此進入第二階段。第二階段需要對包括戰略規劃和行動規劃在內的國家項目研究計劃進行評審與論證,同時制定包括項目研究方向和資源分配等內容在內的詳細項目計劃書,即五年行動方案。行動方案需在網站上公布,并請科學界同行對該計劃書進行評審。項目計劃評審通過后,項目小組需確保項目進展順利,即“質量”,并由此進入第三階段。第三階段為研究項目的啟動與實施過程。在此期間,對各項目進展情況和研究人員進行年度績效考評,各項目小組需要完成年度報告并在網站上公布。同時,項目管理者對研究中遇到的問題進行協調溝通,并對項目進行年度監督檢查。監督檢查結束后,根據項目完成情況做出評估,即“表現”,并由此進入第四階段。第四階段以項目質量評估為主,即在項目完成后,由項目外部客戶小組對項目完成情況進行評估。項目評估完成后,為客戶提供最終的研究報告,項目評估結果會影響到下一次項目選題的提出,即“影響”,并由此進入下一個以五年為一周期的評審問責制度的循環。USDA-ARS項目管理具體流程見圖3。
圖3美國農業部農業研究服務局項目管理流程
資料來源:USDA-ARS官方網站(http://www.ars.usda.gov/aboutus/docs.htm?docid=2&page=2)。
(三)宣傳推廣機制
為了爭取資金資助,擴大政策影響力,鞏固社會地位,美國農業智庫通過多種渠道宣傳和推廣其成果。具體包括:通過出版著作和研究報告、發表文章等方式闡述觀點;通過舉辦會議、專題報告會和演講活動等方式向社會展示科研成果;通過報紙、網站、博客、專欄等的媒介與政府官員、媒體和公眾進行交流;通過接受報紙、電視臺、廣播電臺記者的采訪擴大社會影響;通過參加國會聽證會來提高自身影響力,等等。
1.出版著作。據統計,2014年,國際糧食政策研究所共出版了6本著作、3份糧食政策報告、1期研究簡報、9份會議文件、19期會議簡報和1期雜志(IFPRI,2015)。同年,布魯金斯學會出版了50本著作(Brookings,2015)。部分美國農業智庫主辦刊物情況見表2。
2.舉辦會議。美國農業智庫會不定期舉辦研討會,來自社會各界的知名人士可以面對面地交流思想。例如,2014年,布魯金斯學會國際咨詢委員會在華盛頓召開第九屆年會,與來自亞洲、拉丁美洲、歐洲等地區的政府官員和學者就世界關注的重大問題進行了探討,其中涉及中國的問題有:中國經濟增速放緩對全球經濟的影響,以及中國與日本、越南、菲律賓的領土爭端問題的升級。
表2部分美國農業智庫主辦的刊物
資料來源: 美國各農業智庫官方網站。
3.媒體傳播。美國農業智庫通過接受報紙、電視臺、廣播電臺記者的采訪擴大社會影響;同時,利用博客、專欄等網絡媒介對其研究成果進行宣傳和推銷。據統計,截止到2014年年底,布魯金斯學會154名學者的“推特”上共有1428664人關注(Brookings,2015)。
4.參加聽證會。在國會聽證會上,除政府官員、利益集團代表外,農業智庫的專家也常常被邀請參加,這不僅讓他們獲得了影響國會立法的機會,還可以引起媒體和學術界的關注,提高其社會影響力。例如,2014年,布魯金斯學會有24人次參加了國會聽證會(Brookings,2015)。
可見,美國農業智庫都注重對自身的宣傳推廣,特別是獨立型智庫,為獲得社會信任,得到基金會的贊助,更加注重通過各種渠道進行宣傳推廣工作。
(四)合作交流機制
機構的運轉和項目的實施是一個參與性的過程,需要廣泛的經驗和資金支持,只有加強與合作伙伴的交流溝通,才能確保公共資源的高效整合。美國智庫的合作交流機制主要包括機構內部交流、機構外部交流和國際學術交流三個部分,合作交流的對象包括政府、媒體、其他學術機構、企業、民間組織、國際機構,等等。
1.機構內部交流。美國農業智庫大多是會員組織,農業智庫的會員通常包括政府高級官員、專家學者、媒體記者,這些會員遍及美國乃至世界各地。為了加強會員之間的內部交流,智庫每年都會舉辦大型論壇活動,在這些論壇活動上,有來自美國相關權威部門的人士和各地學者參加(何利輝、羅洋,2009)。
2.機構外部交流。為了提高對政府農業公共政策制定的影響力,美國農業智庫注重與政府官員的密切聯系。例如,USDA-ARS與美國農業部國家食品和農業研究所(NIFA)的國家相關項目負責人密切合作,從NIFA獲得了大量資金支持,并聯合制定了研究行動策略,對美國農業政策的制定產生了重要影響(ARS,2008)。又如,布魯金斯學會每年都會舉行大型論壇活動,經過世界各國政要、學者、新聞界人士的廣泛參與和宣傳,布魯金斯學會最終成為美國通向世界的大門。
3.國際學術交流。為了交流思想,學習先進經驗,擴充資金來源,美國農業智庫十分注重與國外智庫機構的合作和交流。以與中國機構的合作為例,美國布魯金斯學會于2006年在清華大學設立了“布魯金斯—清華公共政策研究中心”,為中美兩國學者在經濟合作議題的研究上提供了便利。此外,美國蘭德公司和美國哈佛大學曾分別與中國衛生部合作開展了“中國農村健康保險實驗研究”和“中國農村衛生安全問題研究”等。部分美國農業智庫與中國機構的合作交流情況見表3。
表3部分美國農業智庫與中國機構合作交流情況
資料來源:美國各農業智庫官方網站。
(五)人才使用機制
美國農業智庫的從業人員,通常都是高能力、跨學科的綜合型人才。美國農業智庫注重與政府、高校和社會各界長期保持交流關系,以維持和提高農業智庫的競爭力。越來越多的智庫專家進入政府擔任要職,很多官員也會進入智庫從事研究工作。這種特有的個人在智庫機構和政府部門之間雙向轉換角色的機制被稱作“旋轉門”機制,并對美國智庫的良性發展起到了積極的作用。例如,美國前國務卿亨利·基辛格、喬治·舒爾茨、詹姆斯·貝克、馬德琳·奧爾布賴特,前美國總統國家安全事務助理茲比格涅夫·布熱津斯基、康多莉扎·賴斯等,都在卸任后分別進入布魯金斯學會、對外關系協會、傳統基金會、美國企業政策研究所等智庫從事研究工作。2014年11月3日,美國國務院常務副國務卿威廉·約瑟夫·伯恩斯提出辭職,到卡內基國際和平基金會接任總裁職務⑤。
美國農業智庫注重機構內部不同部門之間的相互溝通和交流。人力資源部門會與科學研究部門合作,持續改進智庫員工服務科研的工作方案;同時,人力資源部門會定期與相關人員交流,通過做客戶滿意度問卷調查來征詢建議,了解問題,不斷提高自身的管理和科研水平。美國農業智庫都設有機構審查委員會,審查工作人員的日常工作,并提出改進建議。團隊信念、客戶導向、團結合作為農業智庫人力資源管理體系的完善提供了保障,并確保了美國農業智庫擁有一支訓練有素、充分支持科研的員工隊伍。
五、美國農業智庫的發展特點
(一)以客觀嚴謹為基本原則
在美國政治體系背景下,農業智庫大多是獨立于政府部門之外而存在的,這種獨立性能保障其客觀公正的政策分析立場。從國家全局利益出發,美國農業智庫通過進行客觀的研究,形成嚴謹的研究成果,對長期戰略進行科學地決策,并有針對性地解決短期問題。在美國民主政治中,國會議員往往僅考慮自身選區利益,而忽略了國家的全局利益,并且國會內部常因政治立場不同而爭執不下,從而導致政府立法環節的低效。因此,美國政府對于智庫的客觀科學決策能力的倚賴與日俱增,借助智庫的專業性和中立性來加速法案的形成和通過。雖然現今的美國智庫背后存在一些利益集團,這些利益集團需要通過智庫發聲來影響社會輿論,左右政府決策以保障自身利益,但大多數智庫出于道德傳統、社會輿論和美國法律的壓力,還是會為社會正義發聲,并將客觀嚴謹的研究態度作為工作的基本原則。此外,有研究顯示,越是有政治標簽的智庫,越能以客觀的研究報告來顯示自身的公正,從而贏得政府的信任和社會的支持(王莉麗,2010)。
(二)民間農業智庫具有獨特優勢
美國農業智庫從管理機制上講,主要有官方農業智庫、獨立型農業智庫和大學依附型農業智庫三大類。官方農業智庫通常指由政府全額出資建立的智庫,或者依附于政府機構并為政府決策服務的智庫,例如美國農業部農業研究服務局就是附屬于美國農業部、并且為美國國會服務的官方智庫。獨立型農業智庫指組織上獨立于任何其他機構、經費來源于除政府外的社會機構或者個人捐助的民間農業智庫。作為典型的私有制國家,美國擁有世界上最龐大的民間農業智庫群體,例如布魯金斯學會、美國國家經濟研究局、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卡托研究所、農業與貿易政策研究所,等等,都屬于獨立于政府之外的民間農業智庫。其實,美國學者普遍認為,智庫是指獨立于府與企業之外、專門從事公共政策研究的非營利性學術機構(余章寶,2007)。正因如此,美國民間農業智庫具備官方農業智庫所無可比擬的獨特優勢。
(三)持續發展且逐漸多元化
美國智庫自20世紀初以來,出現了四個發展階段(韓顯陽,2015)。在第一階段(20世紀初到第二次世界大戰),主要成立的智庫包括胡佛研究所、對外關系委員會、拉塞爾塞奇基金會和政府研究學會,其致力于研究和解決美國公共政策問題;在第二階段(二戰結束到20世紀60年代初),美國迅速出現了大批與政府簽訂研究合同的民間智庫,最有名的便是成立于1948年、且活躍至今的蘭德公司,蘭德公司旨在協助解決政府面臨的各種政治和經濟問題;在第三階段(20世紀70年代到80年代),美國的官方農業智庫和民間農業智庫持續發展,同時智庫的發展帶有一定的意識形態色彩,它們一般都具有鮮明的黨派傾向,并力求影響當時的政治或者公共政策;在第四階段(20世紀90年代至今),美國成立了卡特中心和尼克松和平與自由中心,這些中心在為美國制定軍事、政治、經濟、文化等發展策略的同時,更加注重對外政策的研究,此時期的智庫一般都由具有政治背景的人物支持或者創辦。根據賓夕法尼亞大學于2015年1月22日發布的《全球智庫報告(2014)》的統計,目前全世界共有6681家智庫。其中,美國共有1830家智庫,其數量居世界第一,占全球智庫總數的27%。根據“全球智庫150強榜單”的排名,美國共有6家智庫入選全球十大智庫(McGann,2014)。美國智庫數量持續增長,發展多元化,為美國政府制定政策措施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六、啟示
中國農業智庫機構在國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下,積極推進本領域新型智庫建設事業,中國科學院農業政策研究中心、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農村經濟研究部等都是具有國際影響力的中國農業智庫,為中國政府的科學化、民主化決策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但是,從中國農業智庫建設的總體情況來看,目前普遍存在制度保障缺乏、政府支持引導不夠、開放合作欠缺等問題(上海社會科學院智庫研究中心,2014)。中國正處在農業智庫建設的關鍵時期,農業智庫的健康發展有利于進一步提高中國政府農業決策的科學化水平。中國要積極探索中國特色的新型農業智庫發展道路和建設規律,立足本國國情及現有農業智庫的客觀情況,有選擇性地參考美國農業智庫的建設經驗,切實提出促進中國農業智庫發展的思路。
(一)建設符合中國國情的農業智庫
中國是社會主義國家,與美國政治體制不同。中國在農業智庫建設方面,應在加強宏觀調控的基礎上完善農業智庫發展的市場機制,以激發市場活力,進而促進中國新型農業智庫的良性發展。在培育運營主體和完善市場機制的過程中,會產生大量的促進農業智庫發展的市場機會,這將吸引外來資本和技術等,進而增加農業智庫的經濟活力和創造力。
(二)創新民間智庫資金保障機制
是否擁有長期穩定的資金支撐,是農業智庫得以良性發展的重要保障。目前,中國政府對民間智庫的管理普遍采取登記注冊制度,沒有相應的收入免稅制度。官方智庫與民間智庫地位懸殊,造成中國民間智庫缺乏影響力和公信力,得不到穩定的捐款資助。為了生存下去,一些民間智庫不得不接受海外機構和跨國公司的合作資助,這樣會加大政府對民間智庫的猜忌(朱旭峰,2015)。長期缺少穩定的資金來源,必然影響民間智庫的生存狀態,進而影響其研究成果的可靠性和科學性。因此,需要建立多元化的農業智庫發展投融資體制,在政府統一管理的前提下,拓展資金來源渠道,保障資金來源多元化,并容許社會各界公平競爭,充分調動企業和個人投資智庫事業的積極性。政府應該在合理評估的基礎上,增加對民間智庫的政策和資金支持力度,可以對民間智庫給予適當的稅收減免,或者為其提供合作渠道和機會。另外,各級政府應加大宣傳力度,完善捐贈制度,鼓勵社會各界向民間智庫合法捐贈。
(三)健全項目管理相關政策和評價標準
與美國相比,中國目前還未形成健全的咨詢項目管理政策,與農業智庫研究項目管理和評價等相關的保障性法規和指導性政策還不夠完備。同時,中國的專家咨詢制度尚不健全,并沒有相關法律規定或者行業準則對咨詢專家意見的“利益傾向性”進行抑制,目前對專家咨詢結果也沒有統一、有效的評價標準。只有配套完備的農業智庫立法,才能使農業智庫的項目運作與管理有法可依,最大限度地降低農業智庫的運作風險,保障農業智庫研究的客觀性與科學性。
(四)加大宣傳引導與合作交流力度
美國農業智庫十分重視與媒體之間的交流互動,它們的研究成果和政策建議,會通過媒體傳播,引導公眾輿論,引起政府重視,從而影響政府的政策制定。可見,增加宣傳力度,加大對自身成果的宣傳,會吸引社會各界的關注與合作,從而擴大農業智庫運營的資金來源。除了與傳統媒體互動外,還可利用博客、專欄等網絡新媒介進行宣傳和推銷,引起媒體、政府和公眾的注意。因此,中國農業智庫在建立交流合作網絡時,應緊密聯系政府部門和高校等機構,注重與媒體和公眾的互動,形成良好的社會影響力,以提高自身的發展和建設水平。
(五)完善人才使用機制
完善的用人機制是各類型智庫發展的保障。借鑒美國經驗,農業智庫應具備良性的人員流動機制。著名的“旋轉門”人才流動機制已成為美國智庫的特色,智庫成員的身份在政府要員與研究專家之間轉換。中國的政治體制與美國不同,“旋轉門”機制未必完全適用于中國,但中國各類型農業智庫應從社會多方吸納研究人才,這樣可以最大限度地發揮農業智庫的創造力,增強農業智庫研究的客觀性和科學性,為提高農業智庫的競爭力奠定堅實的智力資本和知識基礎。
(六)提高農業智庫基礎設施建設水平
詳實的數據與信息豐富的數據庫是農業智庫開展研究的基礎,政府的信息公開進程關系到農業智庫的發展。應全力推動農業智庫數據庫建設,推進數據庫共享建設,改變農業智庫數據來源有限的局面。面對農業智庫信息基礎較為薄弱、信息源不夠豐富、數據共享存在瓶頸等問題,應加大對農業智庫數據庫建設的資金投入,完善其基礎設施建設,進而助推中國新型農業智庫發展。2015年8月31日,國務院發布《促進大數據發展行動綱要》(國發[2015]50號),明確提出對政府部門之間數據共享與信息公開的要求,這對推進中國農業智庫的基礎設施建設具有里程碑式的指導意義。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中國農村經濟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