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農村教育理論建設:必要性、問題域與落腳點
一、必要性:農村教育需要有“自己”的理論
農村教育研究是我國教育理論研究的一個重要領域。長期以來,在農村教育研究方面,教育理論工作者做了大量扎實的工作,取得了豐富而卓有成效的研究成果,農村教育理論研究對農村教育的發展起到了很大的促進作用①。但“從整體上看,農村教育研究的學理水平還很低,無論在研究內容上還是在研究方法上都需要對現有的研究加以學術反省。”[1]所以,如何在已有研究的基礎之上,更為有效地開展農村教育研究,使農村教育的理論研究更好地服務于農村教育實踐的發展,有效提高農村教育尤其是農村義務教育的質量,使廣大農村青少年兒童享有和城市大體均等的受教育權利,使農村教育能夠有效地促進農村社會發展,適應新農村建設與農村快速邁向城鎮化的新現實,是農村教育亟待解決的問題,也是擺在農村教育理論研究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課題。
那么,農村教育研究是否需要“理論”,這是首先需要回答的問題。一般來說,關于農村教育方面的研究成果,都屬于農村教育理論研究。農村教育研究都是有“理論”的。任何一項研究成果,都內在地反映出研究者一定的立場、價值取向和方法論等理論素養,農村教育研究成果也必然具有“理論性”。但具有“理論性”的農村教育研究成果并不必然是“農村教育理論”的研究。農村教育理論是農村教育研究中的一部分:其一,它是對農村教育的理論研究成果的研究;其二,是在此基礎上對農村教育實踐中的具體問題進行分析總結,抽象出一般性的問題,從而確立一定時期農村教育研究的問題領域,進一步來明確農村教育研究的對象;其三,對“農村教育”這一研究對象的本質屬性、特征、發展規律進行抽象歸納,明確農村教育的特殊性;其四,基于以上研究,提出農村教育發展的總體性理論假設,并在實踐中不斷修正。由此,“農村教育理論的研究”與“農村教育的理論研究”既有聯系又有區別,前者是后者的抽象與升華。
問題在于,農村教育是否應有屬于“自己”的“理論”。目前的農村教育理論研究,更多的是將“農村教育”視為一個公共問題領域,將某一種具有相對普適性的“理論”應用到或移植到農村教育領域中來,從而生成農村教育的研究成果,農村教育研究要“綜合應用社會學、教育學、經濟學、管理學等多學科的理論與方法”[2],這是當前比較普遍的研究視角和路徑。
本文認為,跨學科的研究方式固然有助于農村教育研究的深入,但也應將農村教育視為一個相對特殊的研究對象,從探究農村教育發展的特殊的本質、特征與規律入手,構建農村教育的理論。問題的關鍵是,農村教育是否特殊到足以需要一種有針對性的理論來對其進行解釋。從農村教育作為我國教育的組成部分的角度來看,將其視為一個公共問題領域有其合理性;但我國的農村教育亦有其特殊性,從體制來看,相當長一段歷史時期形成的城鄉二元發展模式造成城鄉間發展的不均衡,農村教育在我國的教育體系中是一個相對獨立的存在,“城鄉二元經濟結構導致了二元教育結構,盡管在國家教育政策文本或經典教育學教科書中,我們很少見到有關于農村教育是與城市教育相對應的教育的表達,但實際上,無論在觀念層面或在實踐層面,農村教育已成為一種區別于城市教育的教育”[3]。從文化上看,基于農業文明的農民生產與生活方式所形成的農村文化,與城市文化之間差異的存在也是不容忽視的事實;此外,人口分布情況、地理和民族差異等等因素造成了農村社會與教育發展的復雜性與特殊性,并且這一特殊性無論合理與否,都是短期內無法改變的現實。
更為重要的是,城鄉教育發展均衡并非城鄉教育發展“同質化”。所以,農村教育也需要屬于自己的“理論”,為農村教育研究提供理論支持。作為農村社會重要組成部分的農村教育,必然有其異于其他教育的特殊性。農村教育研究需要立足于農村教育的現實。農村教育實踐發展的特殊性,客觀上要求理論工作者對其進行歸納總結和提升,將其上升到理論認識,并探究農村教育發展的規律,從而提升農村教育研究的科學性,“在堅持科學精神的前提下,通過整合科學主義與人文主義的學科優勢進行視閾融合,形成一種科學人文主義方法論”[4],據此形成屬于農村教育的“理論”,而這一理論也將起到豐富和完善整個教育學學科的作用。
對農村教育研究者來說,目前需要深入探討的是如何在已有研究的基礎上更進一步,即不僅僅是把農村教育作為一個空間意義上的領域,研究者只是將某一理論應用在這一領域中,而是將其作為一個相對穩定的學科研究對象,研究者需要深入其中,探究其內在的本質特征與規律,從而生成農村教育的理論。
首先,中國古代農耕社會的文化傳統對當前農村社會的影響是深遠的。近一個世紀以來,中國城市的現代化十分迅速,城市人口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的巨大變革使得中國傳統文化對其的影響日漸式微,其生活方式和價值觀念相對于傳統文化而言,變化是巨大的。而廣大農村地區則更多地保留了農耕文化傳統,其價值觀念、風俗習慣等和城市相比,具有明顯的差異,無論這種差異本身是否合理,在短期內是很難消弭的,理論研究者不能無視這種差異。
其次,半個多世紀以來的城鄉二元發展模式,在體制上強化了城鄉本就具有的這種差別。長期以來,由于城鄉二元結構等體制因素以及區域發展不均衡等的疊加影響,農村的社會與教育發展總體上落后于城市的發展,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教育總體上發展迅速,但農村教育發展相對滯后,與城市教育之間的差距仍是巨大的。這也是理論研究者必須正視的現實。《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提出要“加快縮小城鄉差距。建立城鄉一體化義務教育發展機制”,“城鄉教育一體化是經濟社會發展與教育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是經濟社會城鄉一體化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5]。城鄉一體化為農村教育發展指明了方向,這也說明,城鄉教育之間的差距是客觀存在的。無視這一現實,一廂情愿地進行抽象的批判和理論構想,對改善農村教育的現實并無裨益,這種流于清議的學術研究在實踐中反而往往是有害的。
農村教育是一個客觀存在的教育現象。由于文化傳統、現實國情等原因,農村教育不僅是一個教育場域,更主要的是一種特殊的教育現象,簡言之,農村教育有其特殊性。至于這種特殊性是什么,如何評價,那是另外一個問題。所以,農村教育理論建設需要解決的第一個問題是明確農村教育的內涵。包括其本質、規律、價值取向等問題,這是建設農村教育理論的合理性前提。
二、問題域:“教育的農村問題”抑或“農村的教育問題”
顧名思義,農村教育理論的價值是為農村教育研究提供理論支撐。建設農村教育理論首先要為農村教育方面的研究“立法”,即在內涵上明確農村教育研究的特殊性,從而避免假借農村教育之名做泛性的一般化的研究。更進一步,農村教育理論的建構,也在外延上明確了農村教育研究的問題域。
如果對目前的農村教育研究成果進行考察,其研究的內容大致可分為兩個領域:一類是“農村的教育問題”;一類是“教育的農村問題”。
所謂“農村的教育問題”,是指將農村教育問題視為整個農村問題的一個組成部分,從農村社會整體發展的視角下來審視農村教育發展問題。此類研究比較側重于從宏觀的社會層面來探究農村教育問題背后的動因,關注農村教育問題與其他農村問題之間的聯系,試圖從整體的視角來研究農村教育。關注此類問題的大多是具有政治學、經濟學與社會學等社會科學學術背景的學者。其研究的合理性是注意到農村社會對農村教育的整體制約性,也關注教育對社會的影響,理論視角比較開闊和豐富,其研究方法,尤其是社會學、經濟學的方法,比較規范、嚴謹,其研究結論也具有說服力。其局限則是相對忽視了農村教育作為“教育”的特殊性,更多的是從外部而不是從教育自身出發來探討農村教育問題,視教育為解決農村社會問題的手段與途徑,造成農村教育改革路向的偏差。
所謂“教育的農村問題”,是指基于教育自身的視角,從教育(尤其是學校教育)的特殊性出發來研究農村教育問題。此類研究更多的是將農村教育(農村學校)從農村大環境中剝離出來,做相對獨立的剖析,關注相對微觀的學校教育內部的問題,對農村學校教育現狀的描述較為具體細致,有助于對農村學校教育問題認識的深入。研究此類問題的學者多具有教育學科背景。其研究的合理性是充分尊重了教育活動自身的特殊性,對課程、教學、教師發展、學校架構等方面問題更為關注。其問題則是容易導致相對孤立地研究農村學校教育現象和問題:一方面,忽視了農村教育與農村社會的聯系;另一方面,也忽視了農村教育與城市教育之間的差別。
兩類研究的一個共同問題,是“農村”與“教育”(學校)之間的分離。建構農村教育理論,需要將農村與教育真正結合起來,做到既有農村,又有教育。既要立足于農村,把農村教育問題視為農村社會問題的一部分;又要立足于教育,凸顯出農村教育之于農村社會和城市教育的特殊性。
農村教育是一個客觀存在的教育現象。農村教育中存在的問題并不必然就是農村教育理論的研究對象。從教育問題產生的原因看,一種是由教育自身原因引發的教育問題,這是農村教育理論研究主要領域。此種問題產生的原因主要是教育領域內部矛盾發展變化使然,例如教師體罰學生,雖然問題也有社會背景,但主要是教師自身素質不高的問題,不必扯上什么社會原因,把責任推給社會。這類問題是教育矛盾自身發展變化過程中出現的問題,所以也必然是教育學要研究的問題。一種是由社會原因所引發的教育問題,這類問題表現為教育問題,實際是農村社會(以及整個社會)問題在教育領域中的表現。這一問題不僅在教育領域反映出來,也在社會其他領域中得以反映,所以,這類教育問題實際上是社會問題。這類問題不可能在農村教育的框架內單獨解決,而需要在整個社會層面才能得到解決。對于農村教育研究者來說,這類問題并非不可以研究,但需要更加審慎,不能流于空洞的情緒化的議論。
農村教育理論需要在農村社會問題的背景下來展開對教育問題的研究,但這并不意味著農村教育理論也要深入研究農村社會其他領域的問題。教育研究對社會問題的關注是由于社會其他領域問題與教育問題發生切實的影響。教育問題是社會問題的一部分,社會其他領域的問題也影響了教育問題的產生與解決,需要把教育問題置于廣闊的社會問題的背景下去研究。教育理論之所以要研究這些問題,是因為這些社會活動中的矛盾影響和制約了教育活動的矛盾運動發展,所以,對這些問題的研究構成教育研究的理論前提。
所以,需要將“教育的農村問題”與“農村的教育問題”結合起來。“如果我們用傳統的教育學的思維方式思考農村教育,那么農村教育就變成了一般教育理論的應用地,但是如果我們從城鄉關系、社會轉型等大的背景去思考問題時,就會發現農村教育有許多自己獨特的‘問題型’”[6],由此所生發的問題,才是真問題,才是可以解決的有意義的問題,基于這樣的問題的研究,才是有意義的研究。
三、落腳點:如何建設農村教育理論
隨著新農村建設和城鎮化進程的深化,農村教育正在發生深刻的變化,這為農村教育理論研究提供了發展的契機,許多新問題需要理論研究加以應答。
農村教育理論的建設的路徑,應是在對當前農村教育理論方面的研究成果進行梳理與總結的基礎上,通過理清農村教育理論與實踐的基本矛盾和核心問題,探索農村新教育理論構建問題。其目的是通過理論研究,系統總結之前的理論研究成果,為今后農村教育研究提供理論支撐。并在此基礎上,促進農村教育實踐的深化與發展。
(一)在對已有研究的研究中確立學術生長點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農村社會與教育發展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也取得了豐碩的理論研究成果,為進一步推進農村教育研究,提高農村教育研究對農村教育發展的影響力,有必要對30年來農村教育方面的理論研究進行系統的梳理與總結。
其一,改革開放以來的30年,是我國社會各方面迅速發展的時期,尤其是十六大以來的10年,改革逐步深化,社會繼續發展。適時進行理論總結,探究30年來農村教育研究的理論發展線索,對農村教育研究做相對全面的理論梳理,以形成對此一時期的研究成果的全面概括。
其二,對30年以來農村教育研究所取得的經驗與成績進行總結。農村教育所取得的成績與理論研究者的努力是不可分的。任何實踐都是一定理論指導下的實踐,教育實踐的深化與發展的背后是理論研究的不斷深入。對此一時期教育理論研究的成功之處進行深入研究,是今后進一步研究的基礎。
其三,對30年來農村教育研究存在的問題進行梳理與反思。教育尤其是農村教育當前還存在許多問題,這是必須正視的。造成這些問題的原因很復雜,其中,農村教育研究的解釋力與實踐力的不足需要反省。所以,有必要對當前農村教育研究本身存在的問題進行深入研究,找到原因所在,以求在今后的研究中克服。
(二)基于農村教育現實,明確農村教育發展中的基本矛盾與核心問題
任何一種理論都不是憑空設想出來的,都有一個從實踐中來,到實踐中去的問題。構建農村新教育理論,離不開農村教育實踐與理論中的現實問題。農村教育研究是研究農村教育中的問題。所以,基于農村教育的問題意識,是農村教育研究的合理性前提。即只有研究的是農村教育的問題,才能稱作是農村教育研究。這就需要找到農村教育研究中的基本矛盾與核心問題。找到了農村教育的特殊矛盾與問題,才能明確農村教育的特殊性,深入認識農村教育的本質和特征。也就能夠確定農村教育研究的邊界。
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我國的農村社會與農村教育的發展與演進路徑和城市相比有很大的不同,這一不同造成了農村教育問題的特殊性。也就是說,農村教育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并不必然就是中國教育中的普遍性問題。當然,包括農村教育在內的各種教育共同構成了中國教育,但由于教育發展與研究價值取向中的城市本位的價值取向,農村教育和農村教育研究一定程度上被邊緣化了。作為中國教育發展重要的組成部分,農村教育在現實中缺乏足夠的話語權,從理論到實踐在一定程度上成為城市教育的“附庸”,這種局面,對于農村教育是不利的。農村教育中的問題是被“發現”出來的,而不是被“制造”出來的。
(三)基于辯證法的方法論,構建農村新教育理論
從研究農村教育問題之間的內在關系入手,可以追本溯源,從而提高農村教育理論研究的有效性。此外,農村教育理論的構建要基于農村教育發展的現實。教育理論研究不能構建農村教育的“烏托邦”。
當前,“學科取向”與“問題取向”是教育研究中的兩種價值取向。近一時期,后者在教育研究中居于主導地位。“學科取向”與“問題取向”本質上不是對立的,具有統一性。“問題”總是在一定的“學科”意識下被發現,“學科”也總是要通過研究教育中的“問題”來形成。建構農村新教育理論,需要本著系統性原則,將紛繁復雜的農村教育問題進行脈絡梳理,理清問題的主次、先后,從而避免陷入“解決了一個問題,引發了另一個問題;解決了一個小問題,引發了一個大問題;解決了一個簡單的問題,引發了一個復雜的問題”等等的怪圈。所以,“問題取向”的農村教育研究在把研究做實的同時,也存在“一葉障目不見泰山”的潛在危險,導致研究的碎片化。教育問題之間是普遍聯系的,往往互為因果,單獨就某一個問題做原子式的分析與探討,固然可以得到比較深入的認識,但深入的認識未必是全面的認識,這就需要本著系統性的原則,從問題之間的聯系入手來分析某一問題。
在農村教育研究中,也要避免脫離農村現實做抽象的議論和批判的傾向。“教育改革應該尊重教育實踐邏輯的特點”[7],這樣的教育才能可持續發展。發展性原則注重的是適應與改造的統一。農村教育研究首先要正視和尊重農村教育,包括其中的問題。我們總是在一種不完善的現實的基礎上來開展教育的,教育研究要面對農村教育的這種不完善,并在此基礎上,力圖對其進行改造,從而推動教育不斷向前發展。所以,基于發展性原則的農村教育研究首先要立足農村現實,從現有條件出發辦教育,而不是坐等條件具備后再辦教育。更重要的是,要不斷創造條件來改善現有條件,從而推動農村教育向前發展。發展性原則本質上就是保持現實與理想的張力。農村教育理論是適應性與超越性的統一。農村新教育理論首先要基于農村教育的現實,非此則農村教育理論便是空洞的理論;其次要致力于改造現實,非此則農村新教育理論便是僵化的理論。立足現實而又改造現實,是理論的能動性的體現。堅持農村教育研究的辯證法立場,才能構建具有解釋力與實踐力的農村新教育理論。
注釋及參考文獻:略
基金項目:教育部2013年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重大研究項目(13JJD880003)。
作者簡介:楊兆山,東北師范大學教育學部教授,博士生導師,研究方向:教育基本理論、馬克思主義教育思想;侯璽超,東北師范大學教育學部博士研究生;陳仁,東北師范大學教育學部博士研究生。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5年第6期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