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民初嘗“互聯網+”甜頭
當前,在一些經濟發達的農村地區,互聯網正在悄然融入到農村的生活中,尤其春節期間,網上聊天、搶紅包、微信拜年等網絡交流方式已經被農民熟悉和接受,還會嘗試著通過互聯網去了解農業最新資訊、網上購物、開微店賣農產品、賣農機等,農民可謂初嘗“互聯網+”甜頭。
筆者調查發現,不乏一些鮮活生動的互聯網思維走進農民生活的例子。“以前靠市場,現在靠網絡,農產品銷售遠了,量和價格也上去了,農民搭上了信息化的便車。”河南封丘的孟橋把自家豬場的信息都公布在微信公眾號上,還在豬肉上印了二維碼,2015年,通過微信平臺他的銷量增加了一成。在我省大同,家庭農場主們自己開起了微店,在網上賣農產品不再是新鮮事了??评俎r民專業合作社引進東北的菌種和技術種植木耳,不僅采用 “企業+基地+農戶”的傳統發展模式,還順應了電商的潮流,走起了“農業+互聯網”的路子,創建了“科蕾農場”微信店鋪,通過網絡把農村的綠色食品賣到城市。
自去年以來,阿里、京東、蘇寧等電商企業也開始了大規模的電商下鄉進村,田田圈、云農場、農惠網、農商1號等農資電商也紛紛上線運營,一些地方農民也走進體驗店去感受電商。然而,農民對電商并不像城里人那樣買賬,農民離電商還有點遠。
農村還無法實現電商的快捷便利
制約農村電商發展的現實瓶頸究竟有哪些?農民離電商遠在哪兒?
首先,對農村電商來說,物流是電商進入農村市場的第一道難題。特別是物流配送的“最后一公里”瓶頸較為突出,被視為推進農村電商急待彌補的一大“短板”。
其次,農村網絡基礎設施建設投入不夠,在一些落后的鄉村地區,農村網絡覆蓋率低,阻礙了農民對于互聯網的使用。
再次,農村偏弱甚至缺失的網絡消費習慣,也是成為當前農村電商發展的制約因素。農民還是習慣了過去“趕集”的買賣方式,更信任看到實物后一手交錢一手交貨的交易形式,認為網上購買的商品難以確定商品的質量和等級。再加之農民喜歡用存折的習慣,也制約了網銀的支付。
可見,現階段,電商快捷便利的優勢在多數農村還無法實現,還需要一個完善和培育的過程。
農民迫切的需求是解決賣難
互聯網拉近了市場和消費者的距離,然而,互聯網還沒有真正拉近市場與農民的距離,農民離電商遠不僅體現在硬件和習慣上,同時現階段農民的需求也是導致農民對電商不買賬的一個關鍵因素。
據了解,農村電商、農資電商多數是要開發農村市場消費潛力,將商品無縫對接地賣到農村。然而,現階段對農民而言,能把農產品賣出去要遠比買進來迫切得多,如何利用互聯網解決賣難問題是農民的現實需求。
去年,我省臨縣的紅棗大面積豐收,其結果卻是豐產不增收。山區棗農一般都是一家一戶經營,規模較小,沒有自己的品牌,沒有QS認證,由于信息不對稱,難以打開大城市的市場。
如果農民懂得通過農村電子商務平臺尋找到合適的直接收購企業,提前商談好價格,眾多農戶組織起來,集中銷售,從而解決信息資源及營銷資源不對稱的問題,這將給農民帶來較高的收益。
電商要讓農民“熱”起來
農民的需求,就是涉農企業服務的內容。把農產品通過電商渠道賣到城市,這也是農村電商生態建設的重要一環,將是電商開拓農村市場的一個切入點。未來真正實現日用品、農資等商品下鄉和農產品進城的雙向流通,將是農村電商、農資電商努力的方向。
眼下,各大電商在農村正處于賠本賺吆喝的拓展市場階段,但農民并不完全買電商的賬,剃頭挑子一頭熱,如何讓農民“熱”起來成為關鍵。為此,要想讓電商在農村走得更遠、更久,電商得學會“對癥下藥”。
一方面要著力培養電子商務專業技術人才,引導農業主體、返鄉青年、大學生“村官”、轉業轉崗農民開展電商創業,利用電商平臺組織農民進入市場,為農民提供科技、信息、資金、物資和產品銷售等服務。
另一方面,對農民而言如何能解決他們的需求是最關鍵的一點。農民面臨著糧價下跌、果賤傷農的問題,尤其今年三大主糧價格下跌,農民的 “賣難”問題尤為突出,這也正是擺在電商面前最需解決的,通過農村電子商務平臺的途徑,讓更多的農產品賣出去,農民賣難問題迎刃而解。農民賣難問題解決了,才有能力去買日用品,去買農資。對農村電商來說,不要想著如何賺農民的錢,而是要讓農民先賺到錢,讓他們真正享受到電商帶來的便利和好處,才能為農村電子商務良性發展奠定堅實基礎。農業興,農民富,則農企旺,只有這樣,農村電商、農資電商才能真正地在農村市場中分得一杯羹。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中國農資》 2016年07期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