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黨的十八大從“美麗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總布局高度,對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重大歷史任務進行了闡釋,提出建設“美麗鄉村”宏偉目標。習近平總書記更是提出“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詩意化要求。本期智庫邀請了幾位南京農業大學的專家,為江蘇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出謀劃策,以期有所啟示。
截止2013年,江蘇有43個鄉村列入國家美麗鄉村創建試點名錄,但全省有自然村19.8萬個。這些鄉村建設發展情況如何?距離美麗鄉村還有多遠?帶著這些問題,我們從影響江蘇美麗鄉村建設的四類問題(鄉村環境、農村土地、公共服務設施和鄉村景觀)展開專題研究。
首先,來看看鄉村環境。自2011年實施覆蓋拉網式村莊環境整治行動計劃以來,江蘇省環境整治達標村莊數達到16.7萬個,蘇南、蘇中8市全面完成村莊環境整治任務,已整治村莊環境面貌明顯改善。但是,各類污染對美麗鄉村建設的壓力依然存在,主要包括農業面源污染、農村工業污染、農村生活垃圾、農村生活污水等。很多農戶缺乏相關培訓,各種污染未經處理直接排放,污染鄉村生態環境,加大鄉村環境污染治理難度。此外,村民沼氣使用積極性不高、秸稈環保化處理率較低、省域村莊環境綜合整治差異較大、落后地區農村居住環境改善緩慢等問題未從根本上解決。一些地方“重建輕管”現象突出,“走過場”做得多一些,加之缺乏長效管理資金以及農村環境執法工作薄弱,“臟、亂、差”回潮較多。
再來看看農村土地。江蘇以轉變土地利用方式為機遇,通過推進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萬頃良田建設工程、農村建設用地整治等項目,切實加快城鄉統籌發展和美麗鄉村建設。調查分析發現,美麗鄉村農村土地綜合整治項目成效明顯,農業生產條件和農地質量得到改善,盡管出現一些農民放棄耕地耕種的現象,但總體是利大于弊。農村承包地流轉加快,農民就業形式多樣化,農業服務外包也呈現多元化、專業化趨勢,農業生產機械化程度加快提升。同時,農戶對農地經營或生產收益的方式偏好也越來越多元化,且隨區位表現出一定差異。對于住房土地,美麗鄉村的農戶逐漸開發了除住宅外的多用途價值,說明大部分村民愿意留守在農村,且對農村居住環境、生活方式的認同逐漸加強。但是,農村土地中也存在一些問題:部分農民對農村土地綜合整治工程實施過程與安置方案不滿意,認為農民意愿沒有得到尊重且農戶參與程度不夠。隨著經濟條件改善,農戶有償放棄或退出承包地的意愿逐漸顯現,但居住習慣、城市環境、經濟收入與經濟補償等因素阻礙了農戶宅基地順利退出的實現。
然后,看看公共服務設施。在村兩委工作中,社區環境整治工程、房屋統一建設規劃、農村改欄改廁等衛生工程被列為重中之重。農村衛生廁所、新農合、社會保險、自來水、義務教育、道路硬化率、村級醫療衛生設施配置等普及率較高。具體而言,隨著新農合的逐步普及,多數村民選擇村衛生室就醫,除離家近原因外,一些村民認為村衛生室醫療技術讓人信賴。各類公共服務設施中使用最頻繁的是健身器械場地、村中心廣場以及社區文化活動室。部分村莊還修建了村史館、特定任務和歷史事件紀念館等文化設施。相比而言,農村社會保障及養老設施服務滯后,缺少人文關懷。教育設施配置較好,但不均衡,總體上經濟水平高、教育設施配置較好的地區,村民子女入園和就學較為方便。農村集體收入來源呈現多元化特征,涉農服務帶動了公共服務設施的發展和農民的增收,推進了美麗鄉村建設。隨著住宅更新和基礎設施建設,村莊正從傳統向現代、從封閉向開放演化。各類公共服務設施不斷優化完善,但還存在一些不足,如改善農民居住條件后,如何避免經濟負擔增加和鄉土特色喪失?如何對美麗鄉村中的一些新型設施如旅游中心、商業街等,制定出符合地方實際的指導意見和操作規范?
最后,看看鄉村景觀。美麗鄉村除了要村容整潔、環境良好以外,鄉村文化及鄉村景觀也不可遺漏。美麗既要美于“形”,又要魅力于“心”。記得住“鄉愁”就是讓平原地區更具田園風光、丘陵山區更有山村風貌、水網地區更含水鄉風韻。江蘇超半數的鄉村傳統特色產業與景觀地貌特征有關系甚至關系緊密,如鹽城臨塔村特色產業為蒲包與水鄉特色關系緊密、常州雅浦村特色產業為果樹種植與當地地貌及水熱情況關系緊密。調研發現,不少村莊有50年以上的歷史建筑,且往往不止一處,如風水樹、牌坊、雕塑等,說明鄉村之間存在景觀及文化特色差異,構成美麗鄉村記得住“鄉愁記憶”的重要要素,但是現狀存在挖掘不充分的問題。
江蘇美麗鄉村建設工作取得了較大成績,但是距人們心目中的美麗鄉村還有不少差距。首先要在尊重農民意愿的基礎上進行分類引導,差異化政策既要有剛性也要有彈性。堅持垃圾分類處理及污水處理系統建設、發展生態循環農業,統籌安排農業生產、農民生活、農村生態,改變鄉村能源使用方式降低生活能耗,通過長效機制鞏固已有成績。將盤活宅基地資產與節約集約用地相結合,探索美麗鄉村新型社區建設模式。提高公共設施運行服務效益,通過放大財政資金杠桿效應多途徑籌集建設資金。同時,也要避免超規模建設造成的浪費。加強鄉村有形遺產保護的同時,強調延續傳統空間形態和保護鄉村非物質文化遺產。
(陳巍為南京農大資源與環境科學學院教授,吳未為南京農業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副教授)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新華日報2016-06-24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