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力培養未來擔當農業現代化責任的新型主體
——《深化農村改革綜合性實施方案》政策解讀
鄺奕軒 省社科院農村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
近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深化農村改革綜合性實施方案》??v觀全文,《深化農村改革綜合性實施方案》(下文簡稱“實施方案”)是一個具有前瞻性的戰略框架,以培養職業農民群體為例,中央有遠見性的認識到要著力培養未來擔當農業現代化責任的新型主體,當前,廣大農村地區從事農作物生產的主體是年齡為40-50歲年齡層次的群體,再過10-20年,農業生產將面臨著勞動力資源枯竭的嚴峻現實,由此可見,實施方案的頒布是個歷史的進步。當然,實施方案仍有一些細節亟待深入思考,特別是瞄準農村生態保護的配套機制沒有細化。當前及未來一段時期,我省在制定具體的實施細則時,應著力細化農村生態保護的配套機制,要從農村自然資源管理、生態環境影響評價、農業生產、生活廢棄物回收利用、農業生態環境污染治理、社區參與農村生態環境保護等層面深化農村生態保護的制度創新。
一是創新農村自然資源產權管制機制。明確農村地區的自然資源資產的國家和集體所有權,明確這些資產的使用權、收益權、開發、租賃、轉讓和抵押等權限,將農村生態資源開發利用的活動納入區域發展統一管理的軌道。
二是創新農村生態保護紅線。在主體功能區、自然資源使用上限和污染物排放總量上限三個方面選定紅線指標,劃定農村系列生態保護紅線,既要有大尺度的區域生態功能紅線,也要有鄉鎮層次的小尺度的生態保護紅線,嚴格規范農村生態紅線監測預警、考核評估和責任追究制度。
三是創新農村自然資源有償使用機制。構建操作性強、反映市場供求的農村自然資源稀缺程度、生態環境損害成本和修復收益的農村自然資源有償使用制度;構建農村自然資源的有償使用市場交易機制和可持續開發利用機制,明確責權主體與受體、農村自然資源有償使用和生態補償的法律、法理依據,明確利用財政、稅收、排放權交易等多種環境規制手段加強政策實施和監管效率。
四是完善農村生態環境影響評價機制。制訂農村生態資源與環境監測的技術流程,確定技術方法和監測指標,對農村生態資源與環境數據,包括農村自然資源類型和面積、水文、水質、濕地土壤、濕地植物及其群落、濕地野生動物、外來物種進行監測;建立農村生態資源數據庫,掌握農村生態資源動態變化;制訂評價標準,對農村區域內的開發活動進行環境影響評價。
五是完善農村地區各類廢棄物回收機制。由于生活垃圾在農村地區固體廢物中占較大比重,農村地區要全面推行生活垃圾和產業垃圾分別收集制度,并且對生活垃圾中可循環和不可循環利用的垃圾進行分類收集。
六是優化農村地區第三方治理政策環境。加快推動污染第三方治理的法律法規制定,保持農村生態環境污染第三方治理政策穩定、透明和可預期,明確實施稅收優惠政策、拓展融資渠道、實施環境保險制度、建立誠信檔案制度、強化政府責任等措施,使第三方治理污染在機制上更完善、更具可操作性。
七是創新農村社區參與生態保護的機制。建立、健全農村地區生態環境信訪制度和環境聽證制度;建立在農村地區開展生產經營的企業環境表現公布制度;加強農村社區宣傳教育,引導廣大農村社區居民參與農村區域內企業的環保監督。
(本文系湖南智庫網根據錄音整理,轉載請注明出處)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湖南智庫網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