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鄉村發現 > 首頁 > 三農資訊

黃躍東等:農村產業深度升級該如何破題

[ 作者:黃躍東?朱四海?  文章來源:中國鄉村發現  點擊數: 更新時間:2017-05-17 錄入:吳玲香 ]

近期,福建日報《經濟觀察》欄目推出系列特稿,關注漳浦大蔥、晉江胡蘿卜、云霄枇杷等三項福建省農產品的產銷情況,寄望管窺福建省農村產業深度升級的現狀,并鑒往知來。就相關問題,記者近日特別邀請了福建省農村工作研究中心研究員、《福建農業》主編黃躍東,省政府發展研究中心朱四海博士進行探討。

農村產業為何要深度升級?

記者:福建省農村產業發展現狀如何?

黃躍東:總的來說,近年來,福建省農村產業升級的基礎還比較薄弱。在社會化服務、信息化建設、產業穩定性等方面,跟發達省份相比,還有差距,區域農業的競爭優勢有待進一步發掘和提升。

朱四海:為做好農業的空間布局,福建省規劃了三條特色農業產業帶,分別是山區綠色農業產業帶、沿海高優農業產業帶、海洋藍色農業產業帶,進行分類施策。但貫徹得不夠好,基層一線的生產經營沒有很好地實現規劃的初衷。

(一)發展山區綠色農業產業帶。發展鄉村旅游、生態農業、食品工業,促進消費者與農產品掛鉤,一產直接連到三產,農產品附加值直接依靠產業融合提升。漳浦大蔥產業即屬于這個產業帶,但顯然在鄉村旅游和食品工業方面幾乎是一窮二白。

(二)發展沿海高優農業產業帶。(1)利用福建省沿海平原多的地理優勢,推進農產品集約化、規模化種植生產。(2)利用沿海的資本優勢,發展高附加值的高優農業。(3)發展有機、生態、小規模農業。晉江胡蘿卜產業即屬于這個產業帶,但離有機、生態、高附加值還很遠,利用資本優勢也不明顯。

(三)發展海洋藍色農業產業帶,建設藍色糧倉和海洋牧場。

目前,福建省農產品生產分散化、規模低,缺乏大的收購企業,生產者缺乏市場攻略。

記者:為什么要進行農村產業深度升級?

黃躍東:通過多年來農業、農村的改革探索,福建省農業生產條件不斷改善,傳統農業得到改造,新的生產結構和經營體系正在形成。近十幾年來,每年的中央一號文件都為我國的農業、農村發展提供了有力的政策環境和保障,比如,國家和省的層面鼓勵發展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大力推進全域旅游,這對福建以“小眾”為特征的農業帶來了新機遇。特別是幾個國家級大戰略在福建落地,對福建激發農村產業發展的內在動能都是重大利好。種種因素作用之下,福建省農村產業的深度升級蓄勢待發。雖然福建省是農業小省,但農業資源豐富、特色獨具,發展好品牌農業、生態農業、智慧農業,對于發揮福建省多樣化和特色化的農業資源環境優勢,滿足農產品多元化、綠色化、定制化的社會需求,促進農民增收、農業增效和農村建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朱四海:農業的規模化生產與工業的規模化生產是不同數量級的。通過深度開發,農業可借助工業的規模化生產提升價值,通過產業鏈的有效對接,協助農業生產家庭、企業提高生產效益。

記者:深度升級要注意什么?

黃躍東:福建省發展現代農業的目標首先是要充分體現“特色”。生產經營小規模、“小眾”化農產品是福建農業的基本特征,必須堅持靈活性和多樣性,依靠技術改造、培育地方特色農業品牌,實現品種多、品質優,提升區域影響力。

值得一提的是,福建省丘陵山地占85%,農業類型多樣,應大力發展立體農業、生態農業和循環農業,實施農林結合、農牧結合、農漁結合、農旅結合,發展高效生態農業,把高效生態農業納入農村一、二、三產融合的發展軌道,按照主體功能區規劃,通過傳統農業技術精華與現代農業先進技術的復合集成,不斷優化各地農業多功能性,鞏固提升福建省農業生態優勢。

從調查來看,目前福建省大多數農民尚處在兼業狀態。靠單一做農業,做不出高效益,必須要與二、三產業結合,從農業孵化出農村產業。比如,胡蘿卜產業應通過系列開發,在其農產品屬性之外,通過發展加工等延伸產業鏈,還可開發自然生態、農耕文化、觀光休閑等多功能的屬性。此外,還可結合發展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推動一日游向過夜游、旅居方向發展,培育具有黏性的目標消費群體。

朱四海:要創新思維,進行現代、科學的產業定位,比如發展白色農業。要實現從價值鏈低端到高端的轉型,比如,晉江胡蘿卜產業能否思考轉型研發生產胡蘿卜種子?

農村產業深度升級遇到哪些問題?

記者:在福建省農村產業深度升級的過程中,哪些問題阻礙了發展?

朱四海:首先,農村產權制度目前是按人分的土地產權制度,交易成本不穩定因素多。比如,土地流轉,有的協議5年,有的協議10年,承包商就無法大膽進行基礎設施等方面的投資,這就限制了規模化生產的優勢。

此外,福建省是土地小省,農產品目前是以經濟作物為主。在免稅、補貼、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各級政府大量投入。在這種情況下,一定要走高優農業的道路,使農業生產達到高新技術產業的利潤水平。但這一過程中的技術門檻和資本門檻,讓不少農民朋友望而卻步。

第三,缺乏農業帶頭人,導致農村產業盲目跟風現象嚴重。比如,鄉村游的同質化問題突顯,供需錯位,存在階段性消費和連續供給的矛盾。

第四,涉農保險問題比較突出。應保不盡保、保費兌現手續煩瑣、總體覆蓋率低、制度設計不夠完善、覆蓋延續性和理賠及時性不夠、一定程度上存在騙保現象等問題屢見不鮮。作為政策性保險,涉農保險主體分散、規模小、保額小,保險業務的交易成本非常高,政府補貼的力度又不夠,再結合福建省農業規模化經營程度低的現狀,農業保險長期虧本、推廣困難也就不難理解了。

最后,公共品牌的區域行政管理和執法問題也是農村產業深度升級的“攔路虎”。公共品牌跨區域使用能否有統一的執行體系?能否有合理的事后監管?當前,福建省鐵觀音茶產品的產銷就存在混亂的局面,閩南、閩西等不少地區的茶產品都冠以此名,給原產地安溪的鐵觀音產品的產銷帶來不良影響。

黃躍東:福建省是特色農業大省,要珍惜呵護區域性的農業公共品牌,加大培育和保護力度。在這一方面,福建省還存在幾個方面的問題。

第一,種子依賴度高。福建省在育種方面,食用菌、大黃魚、水稻等研究力量比較強,一些特色水果和蔬菜的育種也有不少成果。但產業化推廣的步伐不快,農作物種子對外部的依賴度高。

第二,雖然涉農保險險種擴大,但涉農保險人員的專業素質、參保農民的素質,都有待進一步提高。

第三,經營主體力量薄弱。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發展質量不高,社會化服務體系不健全,農業信息化水平滯后,抱團發展的力量不強。

第四,農產品附加值過低,特需、個性化、個件化、特質產品嚴重不足。

第五,農業資本外流嚴重。一些農業龍頭企業發展到了一定程度后,往往進行非農轉型,導致一些地區的農業產業鏈斷裂。

第六,農業經營人才缺乏。比如,晉江胡蘿卜產業,常常是由廈門同安地區的農業經紀人負責營銷,晉江當地缺乏這樣的人才隊伍。

記者:相關問題應如何改進?

黃躍東:第一,農民貸款的擔保體系需要更加完善,房屋抵押、田地抵押的系列工作都需要做得更好一些。

第二,提高農產品附加值方面,可走定制路線,不只賣產品形態,還要賣文化形態。

第三,農民行業自主權缺失主要是由信息渠道不暢引起的,每個村莊都應該設立網站,建立信息公眾平臺,建立信息發布機制。

第四,對于農業資本外流問題,需要把城市的剩余資本引入農村,參與農村建設,參加消費流通。

第五,農業帶頭人缺乏的問題。吸引資本下鄉,將會帶來人才流;吸引“農二代”學成歸來,成為“城歸”。他們將成為農業帶頭人,在知識、管理、市場拓展等方面取得進展。

朱四海:福建省需要提高農民的話語權。首先,提高農民的組織化程度,構建整個產業、行業、區域共同對外發聲的基礎;其次,要提高農民在產業鏈的不同環節博弈的能力。

要做到以上兩點,就要依托政府,以產業龍頭或者行業為基礎,提高農民進入市場的組織化程度。可以加強農會組織的建設,并做好其黨建工作。

如何看待一些農業熱點問題?

記者:如何看待和處理農村產業鏈外流的問題?

朱四海:產業食物鏈越往后端,附加值越高,這是符合產業發展規律和價值分布規律的,這也決定了農村產業鏈的后端成為各方爭搶的“香餑餑”,容易外流。

要解決農村產業鏈外流,可以通過外在價值干預,實現整個產業鏈價值分布的再分配,以追求社會平均利潤率;可設立產業發展基金,引導產業鏈相關環節的集聚;可以培養現代農民,對精英回流農村進行制度安排。價值規律決定社會化生產再分工,不能由政府干預產業鏈分布,要發揮市場在供求關系上的理想狀態和決定作用,政府不要越界。

黃躍東:產業鏈外流延伸是一件好事,但核心部分要留在本區域內。要尋找更好的合作模式,建立共享共贏的機制。企業要強化社會責任,生產、加工、流通要形成比較好的合作機制。政府要引領信息化建設,不要干預社會分工。農民也要聯合起來,使合作社足夠發育,促進信息獲取和運用能力的提高,提高整體競爭力。

可以考慮這樣的模式。先做好合作社,讓大家都成為利益相關者,在合作基礎上,再建一個加工企業,工廠就不容易遷移或轉產。現在的問題是,合作社與加工企業合作,加工企業一走,當地農業就全垮了。

記者:藥食同源的開發,是否是農產品深加工的好思路?

黃躍東:很多中醫上定義的藥性等知識還未被現代藥理證明,個人認為,藥食同源不是推廣的方向,易走入誤區,引起消費者的癡迷。應充分利用福建省多元地域文化特色,開發具有“故事”的農產品。

朱四海:寧夏全省推進枸杞生產,就是藥食同源開發的標桿。關于此類開發,中醫藥典上的相關知識非常多。但是,這種嘗試在商業信譽、市場認可度、消費者忠誠度等方面都要面臨巨大的考驗。在這方面進行開發,市場的不確定性很大,需要多方合力。市場進入者應在市場周期的不同時段采取不同的利潤分成模式,聯合各方進行共同的市場培育,并分配大致相同的社會平均利潤,制定全生產周期的共同成長方案。同時,功能性產品的開發水準有待進一步提高,雜食、混合性食品的開發還需要分類施策。

記者:如何看待價格機制的形成?

朱四海:目前的價格問題是農產品結構性過剩造成的。進行價格干預,唯一能調整的是上市的起步價,大宗農產品上市的價格多是根據去年同期價和多年的市場預期形成的。只能通過掌握入市定價技巧由政府進行干預,誰都沒有資格去壟斷或者控制整個產銷過程的價格走勢。

記者:如何看待部分農民的保守意識?

朱四海:農民的保守意識是客觀上存在的,其實就是風險厭惡,他們承擔不了太多風險。

農民自身的技術、資本不足,導致了他們不想、不敢、不能進行創新突破,這決定了他們有很強的路徑依賴。沒有現代農民就沒有現代農業,就無法實現農業的區域性布局和規模化生產,無法支撐現代企業,實現規模經濟。但問題是,目前,農業企業和農民的正相關性不是很強,畢竟,風險轉嫁,誰又愿意呢?這是福建省乃至我國農業現階段的一個難點。

記者:如何看待和解決農村產業發展的跟風現象?

朱四海:農村產業切忌跟風,但不可避免地呈現雁群發展模式。一定要由更高層次的人來引導、領導。否則,做到一定層次,農民駕馭不了,會集體崩盤。

農業帶頭人也會帶錯路。這是正常的市場規律,不可避免。但要在事前充分做好考察論證,事中嚴格遵循市場規律。

記者:農村產業形態中,第三產業發展現狀如何?該如何改進?

朱四海:農村金融是典型的農村第三產業業態。 然而,在需求和供給之間還有很大的缺口,存在斷貸、惜貸的問題。涉農貸款成本高、信貸產品和涉農企業的信貸需求不匹配、信貸總量和信貸需求不匹配的問題依然存在。農村金融需要更接地氣,需要更多的創新,設計更多普惠性更高的金融產品。

黃躍東:農業的三產融合,重點在第三產業,其中,鄉村旅游是典型業態。以前,農業是旅游的副產品,現在,休閑農業已經滲透到景區,要讓農業成為景觀、農居成為景點、農村成為景區。要通過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的結合,吸納一切時尚文化和城市先進資源要素持續向農村流動,解決農民的就近就業增收。

除了發展鄉村旅游外,還需拓展農村的信息等公共服務。信息化發展使農業休閑旅游的消費、服務、經營、管理發生革命性升級,在走向信息智能化的階段,“信息”應列為諸要素之首。隨著散客化、自助化、個性化和國際化的發展,公共服務越來越重要。

還可以發展金融服務,要鼓勵創業、創新、創客。要引導和支持返鄉農民工、大學畢業生、專業技術人員到農村自主創業,引導新農人與其他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融合發展,并與農民在產業鏈上合理分工。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福建日報(原標題:農村產業深度升級,我省該如何破題?)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

免責聲明:中國鄉村發現網屬于非盈利學術網站,主要是為推進三農研究而提供無償文獻資料服務,網站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場,如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

欧洲一级中文字幕在线,久久精品综合视频,久久久久久不卡免费,玖玖资源站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亚洲a∨激情综合五月 | 亚洲尤物视频在线观看 | 亚洲日韩国产欧美性 | 日本中文一二区高清精品在线 | 日本无卡码高清免费v在线 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欧美精品 | 日韩一中文字幕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