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緩解與治理氨污染,思路和方法是關鍵。”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粉壟技術”發明人、廣西農業科學院研究員韋本輝日前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如能在華北、西北、華東等地大面積推廣應用我國自主研發的農耕新方法——粉壟綠色農業,結合工業治污等措施,既可治理我國北方地區頻繁發生的霧霾氣候災害,又能促進該地區綠色生態農業發展和農業供給側結構轉型,增加“化學品”含量低的優質農產品來源,改變水資源嚴重短缺、地下水資源不足局面,提升空氣濕度、改善生態環境,助力“健康中國”建設,可謂一舉多得,福澤子孫后代。
所謂“粉壟綠色農業”,是廣西農科院研發的一種可“動地”(對現有耕地耕層再加深1倍)連著“驚天”(增量利用天然降水、太陽光能等),活化自然資源(可改良鹽堿地、退化草原等),不需增施化肥農藥、灌溉用水量,就能“一肩挑”起增產10%—30%、品質提升5%、保水量增加1倍和改善生態環境的綠色發展“重任”技術。該技術已在21個省20多種作物應用示范取得顯著效果。
“在北方地區幾億畝耕地推廣應用粉壟農業技術,可以良性成倍活化利用土壤資源,種地養地肥地,減施化肥能保持較好產量水平,增產幅度大且能降低‘化學農業’程度,使地面空氣濕度提高有利于植被生長和生態環境改善。”韋本輝認為,粉壟作為一種綠色農業,在北方地區既能增產又可治理霧霾。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科技日報(記者/江東洲)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