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后,就一直泡在農村,吃住在村子里,有同事問我
“為啥那么長時間呆在村里?”
“近距離才感知到村民在想什么?”我答道。
“你怎么知道他們的思想呢?”同事繼續問。
“通過問話,隨意交談,看他們的回答反饋不同,就明白當地人觀念。”我答。
比如,那天村長酒后和我直說“你的有些話,我就聽不懂,我喜歡直來直去,以后明著講!”
我心里想:“村長誤會我,以為我兜著圈子和他說話,其實是我一直想怎么把新思想、新理念、新名詞能夠通熟易懂的告訴他們,看來還是得下功夫!!”
我們做鄉建,要接地氣,首先要從簡單易懂傳播理念,說農民聽得懂話開始!
這三年在鄉村比較多,真覺得還是鄉下有文明,鄉土文明還在,老祖宗的東西還能看到些影子!所以做鄉建更有價值之所在......
鄉土文明,叫鄉村文明也好,總歸是屬于人類文明一種。
人類文明的內涵由理念文明、制度文明、器物文明,三者組成。其中,理念文明是核心文明,它對制度文明和器物文明負有指導和引領作用。
換言之,社會文明由三個層面的同心圓構成:處于最外層的是器物文明,處于中間層的是制度文明,處于最內核的是理念文明,也即價值體系的文明。因此,理念文明最為重要。
無論社會文明,還是社會形態,生命力最頑強的是其內核文明,也就是理念文明。改變器物相對容易,改變制度相對較難,改變思想觀念則最難。所謂破城易,破心中賊難。因此,改革開放最根本的一條就是解放思想。
思想解放了,理念文明了,物質文明就會隨之興起!
所以,很清楚我們去鄉建過程中,和老百姓甚至于官員打交道時,很關鍵的是傳播“新思想、新理念、新思維”,怎樣讓他們接受并自覺自動,用新思維方式去思考、行為時,就成功了一大半,同頻才能共事,畢竟很多鄉建工作需要地方政府官員和老百姓去配合、去發動......
思路決定出路!
解決方案,也就有了,我們將用互聯網思維,去找到對鄉建感興趣的粉絲,找到核心用戶,培訓“微信互聯網運作模式”,在他們的需求調研和互動中,我們籌備“讓農民聽得懂的鄉建新理念錄音,免費下鄉,巡回講座”,也制作適合鄉鎮以上領導能接受的鄉建新理念、新思想的課程,用互聯網直播方式結合固定時間在大的中心城市開設論壇來傳播,線上和線下相結合。
反正,我堅信:當年新加坡團隊來到蘇州,開發建設蘇州工業園區的場景和面臨挑戰,某種程度是一樣的!之所以成功的經驗不是照搬,而是創新借用是對的!
我提出一個理念:過去三十年我們搞“城建”,走了很多彎路,吃了不少虧;現在當下搞“鄉建”不要再犯同樣錯誤,需要規劃先行、經濟環保至少、人性化、更人文,不要急功近利,要用商業模式去推動鄉建,要終生硬件建設,更要關注軟件建設,就是內容,讓來村里的人能更多的文化體驗、健康體驗、身心靈體驗!
就是中央一號文件說的農村要“供給側改革”,要做出有讓中產階級升級消費滿意的產品和服務!
程利明簡介:
中國投資協會大數據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繼隆資產董事長兼總裁。目前從事項目咨詢管理與企業頂層設計,商業模式優化服務,天使投資。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作者的微信公眾號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