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農業目前最大的挑戰是農業與環境的協調問題、是數量與質量保持一致的問題、是供需關系協調失衡的問題。解決問題的根本出路在于繼續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特別是從種植業的投入端做起。”聽取政府工作報告后,全國人大代表、全國工商聯農業商會副會長、山東圣豐種業集團股份公司董事長王書平對中華工商時報記者表示,作為一名農業科技工作者,他對政府報告中“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動農業現代化,加快培育農業新動能,強化水、土壤污染防治,抓好農業面源污染”尤為關注。
“我國農業生產穩定發展,種子是根本,農藥、化肥是關鍵。”王書平指出,近年來,我國農業在取得快速發展的同時,也面臨著水土資源日益緊缺、生態環境不斷惡化和農產品安全的諸多問題,倒逼農業轉型升級。“農業發展過程中,粗放施肥、過量噴藥造成農業面源污染,危害農產品質量安全。”
據了解,在施肥環節,我國多數農民采用的是“大水大肥粗放式”的傳統方法,肥料浪費嚴重,我國化肥當季利用率實際平均只有30%,而發達國家的肥料利用率是70%-80%,這樣的方法同時造成水資源的高度浪費。
“多數農民根據銷售網點推薦購買施用肥料和農藥,銷售點人員素質參差不齊,推薦的肥料不一定適合作物,但往往為了多掙錢,讓農民多施肥、多打藥,而農民也有‘多施肥、多打藥,才能有好收成’的錯誤觀念。”王書平介紹,過量施用或偏施大量元素,會導致農作物營養失調,體內部分物質轉化合成受阻,造成農產品品質降低,且農產品農藥殘留超標,嚴重危害人體健康。
王書平指出,粗放式的施肥和噴藥已經導致土壤酸化嚴重、大量耕地板結、土壤營養失衡、微生物種群失調。同時也污染了地下水源,而國內霧霾的頻發與過量使用大量元素造成水土氣環境立體污染、土壤生態惡化均有直接的關聯。“粗放施肥、過量噴藥造成農業立體式污染,成為霧霾形成的元兇之一。”
此外,目前我國種子市場上存在假冒偽劣、侵權套牌出售的現象。由于維權和執法力度較弱,對于多數侵權行為只能進行行政處罰,缺乏追究刑事責任的規定。“品種侵權明目張膽,而且責令停止侵權的判決難以執行到位,無法及時、有效制裁惡意侵權行為。”王書平直言,“保護植物新品種權有待加強,亟需制定相應的法律法規。”
結合以上問題,他提出了三個建議:第一是大面積推廣定制肥、液體肥,對用戶進行精準補貼。建議政府加大資金投入,改善農田基本設施建設,滿足“水肥一體化”的硬件要求;對已經開展液體肥研究和推廣的企業給予直接補貼、獎勵,或以項目的形式予以扶持,鼓勵這類企業開展大田作物液體肥和水肥一體化的研究、推廣;并對使用液體肥的農戶進行直接補貼,農戶花較少錢就能使用液體肥,提高農民的積極性。
第二是樹立《農產品及農資定制化商業模式》標桿企業。鼓勵具有研發能力的農資企業,從農業全產業鏈出發,根據市場需求,實現農產品、農資定制化。從投入品上保障農產品安全,從而促進供給側改革和一二三產業高度融合。此外,國家政策應加大力度,對該類企業以項目的形式進行扶持,助力實現農產品及農資定制化。
第三是制定植物新品種保護法。盡管我國農業的知識產權保護在不斷加強,但植物新品種保護無法可依,侵權犯罪者量刑太輕,嚴重挫傷了品種權人的創新積極性,制約了農業的健康發展。建議盡快制定植物新品種保護法,增強對植物新品種知識產權的法律保護,創造公平、公正、公開的市場競爭環境,有利于提升企業的市場競爭力,推進我國的現代農業發展和供給側改革。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中華工商時報》201703-08(記者/田未)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