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小鎮如雨后春筍般遍地開花,開發建設如火如荼,“一夜之間”儼然已經成為中國新型城鎮化和區域經濟轉型升級新的“風口”,然而風起云涌的背后問題頗多。
一、主體不明確,企業熱情不足。表現為:
1、政府熱情度極高,某些地方不論當地資源稟賦、產業基礎如何都爭相申報特色小鎮,個別地方甚至為了招商引資空頭許諾、大包大攬。
2、建設特色小鎮投資大、回報周期長,企業投資看不到可以預期的回報,除了大量的房地產公司反應迅速外,當地“特色產業”中的企業和相關金融資本熱情不高,持觀望態度。
二、鎮域特色認識不足,定位不準確,盲目造鎮,同質化現象比較嚴重;
三、鎮域產業基礎差,也沒有長遠的產業規劃,再加上小鎮公共基礎本就薄弱,難以吸引人才、技術、資本等高端要素參與;
四、特色小鎮建設是個系統工程,特色產業融合文化、旅游、社區、公共服務和破解三農問題等功能,政府或者企業沒有足夠的產業認識水平、機制創新能力和產業統籌能力,單憑熱情難以駕馭。
那么特色小鎮怎么才能科學、有價值的開發,既能成為政府拉動地方經濟、帶動產業轉型升級、惠及三農的“利器”,又成為企業爭相投資的“香餑餑”?我們認為:
第一、特色小鎮,唯“特”不破,給自己一個鮮明的獨特標簽
特色小鎮不能面面俱到,更不能生搬硬照,一定要結合自身競爭優勢,突出“特而強”,找到明確的特色定位,具有鮮明的獨特性才能有旺盛的生命力。無論是戰略新興產業、傳統產業還是現代農業都要立足自然稟賦、區位環境、歷史文化、產業集聚等特色,主攻最有優勢、最有價值的特色產業來建設,力爭做成代表中國某一特定文化、特定產業的獨特標簽。如陜西涇陽茯茶小鎮、紹興黃酒小鎮、湖州絲綢小鎮,聞其名而知其特,心向往之!
第二、頂層設計各方主體定位要明確,協同發展
“特色小鎮”的本質是經濟轉型升級和統籌城鄉,是政府、企業、農民、消費者交集的互相融合、互相促進的共生體。其中,政府是培育特色小鎮的責任主體,制定支持政策和保障措施,完善體制機制;企業是市場主體和投資主體,充分發揮市場主體作用;農民是利益既得者,是重要的參與方;消費者是小鎮經濟的兌現主體,是人流,是未來小鎮理想的居民。小鎮建設上首先做好這個“共生體”的頂層設計,然后采用政府引導、企業主體,農民充分參與的市場化機制來運作。
第三,緊扣產業升級,構建產業生態圈
建設特色小鎮產業是根本,小鎮未來的持續運營依靠產業的孵化和壯大。產業孵化和壯大是最考驗地方政府和小鎮運營商的能力和水平的,所以必須建立產業認識、制定產業戰略發展規劃,圍繞特色產業去做融合房地產、旅游、文化和社區服務等產業延伸,一個都不能少;同時緊扣產業轉型升級這個目標,構筑高端企業集聚、高端人才集聚、金融資本集聚,產業延伸服務、社區建設于一體的產業生態圈,扶持領軍企業,培育成長企業。
第四,小鎮建設顏值要高
小鎮建設生態是底線,在底線內根據地形地貌和生態條件做好整體規劃、形象設計,充分體現獨特的“味道”和獨特的美,美得讓人流連忘返!人們來小鎮或旅游、或居住、或工作,即便有一天離開了也是那種一閉眼睛就能想起的地方,讓人魂牽夢繞!嗯,那就是我們夢想的家園,理想的小鎮!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 長安第2俱樂部 微信公眾號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