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中國普惠金融研究院舉辦的“農村金融服務現狀與發展”研討會發布了國內首份專門針對農村貸款利率的專題研究報告。
研究報告顯示,農戶貸款需求比較迫切,以一年期貸款為主,用于消費與流動性資金需求等的比例在65%以上,小額信貸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起到平滑現金流的作用,避免原本脆弱的家庭由于剛性需求得不到滿足而在經濟上陷入困境。
大部分小額信貸客戶主觀上能夠接受較高的利率,經營收益使其對利率有一定的承受能力。
中國普惠金融研究院特約研究員、中國人民大學中國農村經濟與金融研究所常務副所長馬九杰教授表示,衡量農戶是否能夠負擔小額貸款不能僅僅看產業本身的收益率。由于小額信貸是農戶生產性投資的一個補充,所以資金本身可產生的邊際效益其實要遠高于收益率本身。
中和農信利率較高的原因在于其融資成本和運營成本較高,由于成本較高,中和農信利潤率并不算高。
與會專家表示,一定程度上的高利率對于機構的可持續發展、小額信貸供給能力改進以及小微農戶的信貸可得都有積極意義。過低的利率則使機構難以維持良性可持續經營,并可能導致尋租等弊端。
報告指出,從小額信貸市場長遠發展來看,小額信貸機構降低成本和利率,符合供需雙方的利益和需要,是大勢所趨。這需要政府和機構本身不斷努力,尤其是政府應為小額信貸機構營造良好的環境,比如幫助其完善金融基礎設施,提供優惠的政策支持。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金融時報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