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初,住建部公布了第四批1602個中國傳統村落名錄名單。傳統村落總數不斷增加的同時,通過近幾年的呼吁和實質性政策的支持,其快速消失的局面得到了遏制,政府和社會開始關注并重視傳統村落的歷史和文化價值,村民的生產、生活條件也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改善。
在近日舉辦的中國鄉村復興論壇·貴州桐梓站活動中,清華大學建筑學院副教授、住建部傳統村落專家委員會副主任委員羅德胤認為,在快速工業化進程中,鄉愁和優秀傳統文化需要載體,其硬件載體就體現在傳統村落上,傳統村落是一筆巨大的財富,但也面臨多重挑戰。
“首先是觀念問題,觀念的不到位,使得大量民居處在永久失修狀態。目前行業更多的是探討通過技術路徑,讓擁有一定美學和舒適度的現代生活硬件設施融入傳統民居,適應現代人生活所需的基本條件。但許多村民對此仍不認同,改造因此就很難推廣。其次,鄉村的發展離不開產業的支撐,而產業最主要的方式就是旅游。因此,大家發現許多鄉村復興搞來搞去還是回到旅游上,這可能是階段性現象,隨著鄉村復興的成熟,會逐漸擁有更多的可能性。”羅德胤說。
“以往談鄉村,大多從更新的角度來看,但往往在更新的過程中容易陷入拆掉重建的惡性鄉建。現在更多的是談再生,通過內在的改造用軟性思維來活化鄉村。”參加這一論壇的臺灣文化創意產業聯盟協會榮譽理事長李永萍舉例介紹,在福建省福州市的千年古鎮嵩口鎮,鄉村復興團隊在進駐古鎮、修復古村建筑時發現,傳統的修復工法已經失傳。于是,這群規劃者與當地村民一起對古跡進行研究,成功地找出了夯土、木工、切石頭等古法,并讓村民重新掌握了這些老技藝。如今,這支經驗豐富的村民施工團隊已經走出嵩口鎮,參與福建多個古村落的修復。傳統技藝得到傳承的同時,也讓村民的生活、收入得到改善。
李永萍認為,鄉村復興要成功,必須仰賴專家團隊、活動策展、鄉村創客,讓新鄉民和原住民攜手合作,通過政府的政策支持,達到真正的活化和再生。
李永萍以臺灣鄉村復興的實踐介紹,在臺灣地區,政府會編制預算,向行業協會、企業、基金會等購買設計、規劃、運營、教育等服務,通常這其中硬件、軟件的預算費用比例相當,每投資1塊錢的硬件建設,就會投入1塊錢的軟件服務,包括節慶活動、教育等各方面。通過專業軟件設計服務,做好頂層設計、人才培養、產業孵化和公共服務。
在長期的傳統村落保護實踐中,羅德胤發現,在鄉村復興中,創意需要實現點位突破,用試點村做榜樣,村級打造小型項目,國家、省級層面應該重視立法、財政、培訓、推廣,而社會層面要跨行業、多學科地交流,全社會認同遺產價值觀,才能實現大范圍保護。例如其團隊在浙江省松陽縣平田村的鄉村復興實踐,就是通過“點位思維”提高成功率,讓默默無聞的村落出現一批“網紅”項目,從而實現傳統村落保護的破局。
“點位思維是一種降低整體成本、分散風險的操作方式,它的特點是單點高成本提高成功率,單點成功后,就有利于改變整體的觀念。”羅德胤認為,鄉村復興實際上也是一次次創業的過程,堅持遺產價值、保護遺產是最需要堅守的觀念,中產階級的消費是鄉村復興中的重要教育力量。同時,歸宿感和存在感在鄉創中越來越重要,鄉村創客們通過鄉村復興,開始重新理解自己的生活甚至人生。這種態度也讓更多人反過來觀察自己的生活,重新理解生活的意義。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中國文化報 2016-12-17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