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劉是湖北西部一個山鄉的普通農民,貧窮曾經是他生活的噩夢。貧瘠的山地種植是他一輩子抬不了頭的繁重勞作。5年前,一家武漢的企業來到村莊,指導他培育各種蘑菇,并且還實現了對這些蘑菇的全面收購。現在他所在的整個鄉已經快成蘑菇鄉了,笑意洋溢在無數個“老劉”的臉上。
目前這家企業已在新三板上市,而老劉則已成為這個企業產業鏈中的一個小小的元素。
一業帶動
湖南省扶貧開發協會副秘書長劉明對《中國企業報》記者表示,精準發展支柱產業是精準扶貧中最重要的一環。他認為,湖南的做法之所以會成為一種扶貧模式,其核心內容就是由原來僅靠外部“輸血”變為自身“造血”,因地制宜發展特色種植、特色養殖、苗繡加工、鄉村游、勞務經濟等富有地方特色的五大支柱產業。
發展一個產業,就能讓一個區域脫貧。這其中,旅游業成為一個典型的范例。
10月底的一天,王雪磊如往常一樣,笑盈盈地迎接一批從大連來的客人。用她的話說,是鄉村旅游業的興起改變了她的命運。王雪磊是巴馬瑤族自治縣那桃鄉平林村人,雖然16歲就外出打工,卻沒給她帶來多少收入。2012年,聽說家鄉的旅游發展紅火,她毅然辭職回家從事旅游業。
王雪磊的故事在廣西省河池地區并不少見。以仁壽文化源景區為例,該景區自2010年開始建設,今年已接待游客26萬人次左右。景區在不斷發展壯大的同時,周邊相關產業又增加了村民收入、促進實現脫貧。據介紹,今年通過景區帶動,該村多人從事旅游及相關產業,部分貧困戶已經實現了脫貧。
除了旅游,其他產業也在帶動著扶貧發展。
在江西省資溪縣,面包已經成為這個山區縣的代名詞。資料顯示,該縣在外經營或者參與面包產業的從業人員已經超過1/3,8000多家面包店遍布全國各地,年產值達到50億元,極大帶動了當地貧困人口脫貧。
有“面包大王”美譽的“全國創業之星”徐全龍在當地政府和上級相關部門的大力支持下,投資2億元建起了占地6萬平方米的面包大廈、培訓學校、面包文化園,每年為面包產業培訓專業人才5000余人,先后培訓學員4萬人,成為享譽全國的面包人才培訓基地。
在河北省平山縣溫塘鎮大米峪村,中喬大三農事業股份公司利用300畝山坡地種植富硒谷子,為村民免費提供富硒谷種、技術和富硒肥,待谷子成熟后,又以高于市場價10%全部回收,僅此一項全村人均增收2600元。中喬大三農還幫助擴大原有散養雞場養殖規模,免費提供富硒飼料,并以高于市場50%的價格全部回收富硒雞蛋。此項收入全部用于貧困戶增收,全村103個貧困人口年人均增收500元。這種高效的生態模式在很大程度上推動當地富硒產業循環了起來。
幫建平臺
“精準扶貧產業是關鍵。”這對中國人壽(601628,股吧)財險河北省分公司駐陽原縣大田洼鄉東谷它村工作組組長鄭龍明來說很有體會。他告訴《中國企業報》記者,以往他們公司做一些扶貧工作時,像幫助貧苦戶購買一些農機農具設備,效果并不是很好,也無法從根本上改變他們的貧困面貌,必須要通過產業發展引領這些貧困戶脫貧致富。例如他們今年給村里投資建設的發電項目,就能以持續獲得利潤的產業扶貧效果切實扶貧。
上述扶貧工作組組員陳曉征告訴記者,在企業主導的產業扶貧中,企業一定要結合當地的實際情況,比如在農村地區就要盡量發展養殖、觀光、旅游等項目。例如他們通過“公司+合作社+農戶”的模式建設的養驢場,就是通過對當地市場詳細考察后實施的。通過上述兩項措施,東谷它村63戶、200余人都將實現脫貧。
同樣是企業引導的產業扶貧,河北省科技投資集團有限公司駐易縣裴山鎮西白澗村扶貧工作組成員劉金濤告訴《中國企業報》記者,他們目前考慮的還是“造血”與“輸血”相結合的辦法。他們把貧困人口組織起來,計劃總流轉1150畝土地,建設金銀花、枸杞等種植園項目,目前一期已經流轉土地500畝,明年就可以采摘增收,二期流轉土地650畝。他說,項目實施后每畝可達2100元收入。
事實上,公司+合作社(農戶)已經成為貧困人口脫貧的重要途徑。作為農業產業化國家重點龍頭企業和全國農產品(000061,股吧)加工業示范企業的湖南臨武舜華鴨業發展有限責任公司,已經將扶貧融入了從養殖到加工再到商貿的一體化產業鏈條。
作為較早就系統進行扶貧工作的正邦集團,2010年就成立了正邦集團產業扶貧領導小組,在地點選擇上重點考慮老區。到現在為止,已先后投資40多億元,在井岡山、沂蒙山、大別山等革命老區和連片特困區50多個縣創辦了67個農牧企業;在產業布局上,重點發展能夠更好帶動農戶發展的養殖、種植、加工、物流等產業。至今已經形成生豬養殖、油茶生產、香樟生產、食品加工、水稻生產、物流聯運等6個產業鏈,上中下游共計聯系有上百萬戶農戶。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中國企業報 2016-11-22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