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國家發改委印發了發《全國農村經濟發展“十三五”規劃》,首提以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為基礎,充分發揮各地比較優勢,因地制宜發展適宜性農業。
“適宜性農業”一詞用搜索工具搜了一下,還真沒有。說明不是專業術語,那小編在此就和大家通俗的理解了。
適宜性農業首先是作物的生長習性與當地生態環境相適宜。包括土壤、降水、光照、積溫等等,可以最經濟的代價和環境壓力生產出最優質的同等數量的產品,便于形成區域專業化生產規模。例如新疆的棉花、河北的鴨梨、河南的小麥、東北的玉米、大豆等。也就是規劃中所說的農業發展與資源環境的匹配度。全國農業十三五規劃首提“適宜性農業” 適宜性農業其次是種植的作物種類與當地農民種植習慣相適宜。延續下來的傳統的種植習慣是經過多少代先人的實踐總結形成的,是千百年來與當地環境相匹配、相適應的結果。
全國農業十三五規劃首提“適宜性農業” 適宜性農業再次是本地特色生態環境和特色作物種類相適宜。大力發展與當地環境相匹配的特色農業、差異性農業,是農業致富的根本。國家這么大,同質化的種類必然競爭激烈,只有充分挖掘本地生態特色和作物種類特色潛力,達到兩者的相適宜,才能更好地保護環境、產出最經濟的效益。
簡單說來,適宜性農業就是因地制宜,宜農則農、宜林則林、宜牧則牧,在環境的承載力內順其自然進行農業生產。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今日頭條(頭條號/文安農業在線)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