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題:看美國農業補貼演變軌跡,中國農業補貼要硬起來
美國農業補貼框架及演變軌跡概述
美國是農業出口大國,農產品價格高度市場化,補貼政策一般以不直接影響市場價格為原則。從1933年開始使用農產品補貼工具,80多年來農業補貼政策不斷演變。至今美國農業補貼政策主要分為農場商品補貼、環境保護補貼、農業保險、災害補貼幾大類。
其中,農場商品補貼是美國農業補貼的第一大項目。最近20年,其補貼金額通常能占到補貼總額的50%-70%。而在最近幾年,美國農業補貼的趨勢又在逐漸發生變化,農場商品補貼開始被農業保險替代,農業保險逐漸成為農業補貼的第一大項目。
對我國價格直補最有參考意義的是農產品商品補貼,下文將詳細論述。農場商品補貼種類繁多,從最大的幾項看,依次經歷差額補貼、直接定額補貼、反周期補貼時期。其中直接補貼和反周期補貼是最近幾年農場商品補貼中的主導項目。
差額支付、營銷支持貸款和貸款差額支付
1996年之前,美國最主要的補貼工具是差額支付(Deficiency Payments)。差額支付實質上是政府為農產品提供的保護價格。其原理是由農業部事先確定一個目標價格,如果商品貸款率高于目標價格或收獲后全國平均市場價格低于目標價格,其差額由政府支付給農民。1995年差額支付達到440萬美元,1996年以及之后差額支付補貼額接近0。
1996年確立營銷支持貸款和貸款差額支付。由1996年《農業法》確立,后續多有改進。其主要運作方式是,農場主以尚未收獲的農產品作抵押,從政府的農產品信貸公司取得一筆維持農業正常生產的貸款;當市場價格高于目標價格時,農場主可按市價出售農產品,用現款還本付息,如市場價格低于目標價格,農場主可把農產品交給“農產品信貸公司”,或者也可以在市場上賣出,政府按目標價格與市場之差給予差額補貼。由于07年大宗農產品牛市,補貼金額大幅下降(類似下文反周期補貼)。
1996年推行直接定額補貼
始于1996年《農業法》,2002年正式稱為直接定額補貼(Direct Payments)。這是與農產品生產、價格不掛鉤的補貼政策直接支付額是支付面積、單產和農產品的支付率的乘積。下圖是各農產品的支付率。按照近期CBOT的價格,直接定額補貼大概占到農產品價格的5-10%。由于按照歷史種植面積和單產進行補貼,因此直接支付金額基本穩定,最近幾年每年約為40 億美元。
2002年起推行抵抗周期的補貼
又分為反周期補貼(CCPs)和平均農作物收入選擇補貼(ACRE),農戶可以二選一。前者是以價格為基礎的補貼;后者以農戶收入為基礎,或者說同時以單產和價格為基礎。
2002年推行反周期補貼。反周期補貼類似我國的大豆、棉花價格直補。反周期支付的補貼總額是單位農產品反周期支付額、支付面積和支付單產的乘積。單位農產品的反周期支付額由該農產品的目標價格與市場價格的差額決定。目標價格由政府制定。由于近幾年農產品價格的上漲使大部分反周期支付范圍內的產品價格高于目標價格,因此反周期補貼額出現下降的趨勢,補貼額從2005 年的40 億美元的峰值下降到2012 年的幾乎不補貼。
2008年推行平均農作物收入選擇補貼。平均農作物收入選擇補貼( ACRE) 是2008 年農業法制定的一項新的農產品收入支持政策。農戶可以在反周期支付和平均農作物收入項目中間選擇其中一項。同時作為參加ACRE 計劃的機會成本,農戶的直接支付減少20%,營銷支持貸款率下降30%。
當作物的產量或者農產品價格低于目標時,即農民的收入低于目標時,政府實施ACRE 計劃。這里的“目標”由歷史平均水平決定,例如補貼根據過去5 年的平均產量和過去2 年的平均價格進行確定。
2014年新農業法案取消直接定額補貼
2014年主要農業補貼措施做了很大改進,主要體現為改革直接定額補貼方面。從名義上,取消直接支付、反周期補貼、平均作物收入選擇補貼,保留營銷援助貸款項目。新設立了兩個項目—價格損失保障(Price Loss Coverage,PLC)和農業風險保障(Agriculture Risk Coverage,ARC),生產者可以二選一。實際上,PLC可以視作對反周期補貼的調整,能在一定程度上補償價格下跌造成的損失;而ARC則可相當于平均作物選擇補貼的升級版,針對的是收入的損失。因此,總體上,2014年新農業法真正取消的補貼是直接定額補貼,并且再次傾向于農業保險。
品種涵蓋廣泛
美國補貼品種覆蓋面廣泛。包括各種谷物、油料、糖棉煙草,乃至肉類、牛奶、羊毛的畜牧產品。其中,玉米、小麥、棉花、大豆、大米這5類大宗產品補貼額度占比最大。玉米一項,占到30%左右。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布瑞克農業數據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