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與問政代表:楊帆劉松年焦玉蘭劉光榮
◆接受問政單位:省農委省食藥監局
農產品質量安全是食品安全的源頭和重要組成部分。“十二五”期間,我省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穩步提高,主要農產品質量安全監測合格率達到96%以上,呈現總體平穩、逐步向好的態勢。但由于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工作起步較遲,還存在體系隊伍不健全、監管能力不強、農藥等農業投入品監管不到位等問題。4位省人大代表在廣泛征集社情民意的基礎上,向有關部門發問。
一問
怎么管好農業投入品?
楊帆代表:農藥、肥料等農業投入品是否合理使用和科學管理,對農產品質量安全具有直接、重大的影響。相關部門如何從源頭抓起,嚴查嚴處高毒、高殘留農藥的銷售和使用,從而加強對農業投入品的管理?
省農委:我省食用農產品消費是安全的、有保障的。數據顯示,2015年全省蔬菜綜合平均監測合格率達到96.5%,比上年度提高0.4個百分點,比“十一五”末提高5個百分點以上,在檢測參數不斷增加的情況下,質量安全總體水平保持在全國居中靠前位次。近年來,省農委作為農資打假聯席會議制度牽頭單位,在春耕、“三夏”、秋冬種等重要農時季節,深入組織開展假劣農資治理行動,嚴厲打擊制假售假、添加違禁物質等違法違規行為,農資市場進一步凈化、經營秩序進一步規范。
下一步,省農委將繼續加強禁限用農藥等農業投入品管理,全面清理整頓農資生產經營單位,組織開展高毒農藥定點經營和實名購買試點工作。以“菜籃子”產品主產縣為重點,深入推進專項整治行動,著力解決農殘超標、超范圍超限量使用農業投入品等問題。落實農產品生產者第一責任人責任,建立健全農業投入品安全使用制度,嚴格遵守安全間隔期等規定,杜絕違規使用和非法添加等行為。結合陽光工程新型農民培訓,指導農戶掌握并遵循農產品質量安全要求和技術規范、操作規程,科學選用農作物品種,科學施肥、合理用藥等。
二問
安全監管體系能否完善?
劉松年代表: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工作的通知》對加強基層監管能力建設提出了明確具體的要求。我省如何進一步加強安全監管機構建設,全面提升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能力?
省農委:目前,我省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執法、檢測體系已基本形成。截至今年5月,16個市均設立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科,38個縣成立專門機構,1296個農業鄉鎮完成改革掛牌任務,全部實行實名制管理;16個市級質檢中心、74個農業縣(市、區)級質檢站獲得農業部項目支持,所有項目均建有法人單位,檢測范圍涵蓋了各市縣、主要產區和主要品種;已建立市縣兩級綜合執法機構83個,現有1360名農業綜合執法人員。
下一步,省農委將會同編制等部門,結合鞏固深化政府權力清單、責任清單建設,指導各市縣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體系建設,督促市縣檢驗檢測機構加快認證、投入運行,規范監管職責,加強縣鄉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機構人員力量和能力建設。
焦玉蘭代表:科技創新是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工作的根本支撐。要如何堅持科技先導,加快農產品質量安全關鍵技術的創新工作?
省農委:省農委將充分發揮農業科研院所、大專院校、農技推廣機構和科技專家學者、農業科技帶頭人作用,以農產品生產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為主體,大力組織開展管理創新、技術創新和生產創新。加快信息化技術在農產品質量安全方面的推廣應用,積極實現“互聯網+”與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工作的融合,積極推動省、市、縣三級農產品質量安全信息化建設,加快構建全省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監管信息平臺,貫通檢測、認證、預警、評估、執法、追溯、標準化等全要素,不斷提升監管信息化水平。
三問
準出準入制度如何建立?
劉光榮代表:嚴格產地準出和市場準入制度,是杜絕不合格農產品流入市場的有效措施。如何建立健全這項制度,確保老百姓“菜籃子”的安全?
省農委:省農委將加強與食藥監部門協作配合,建立食用農產品質量安全全程監管合作機制,積極探索產地準出和市場準入的有效模式。實施“身份證”計劃,在全省逐步建立以動植物檢疫合格證明、質量檢測合格報告、“三品一標”認證標志等質量證明,以及生產主體出具的產地證明、銷售憑證等責任證明為基礎條件的準出制度,加快推進食用農產品產地準出工作。
省食藥監局:省食藥監局日前印發《關于食用農產品市場準入有關問題的通知》,在全省食用農產品批發市場、農貿市場等集中交易市場和商場、超市、便利店等推行食用農產品市場準入制度。《通知》要求,集中交易市場開辦者對進入市場的銷售者,商場、超市、便利店對其供貨者,應當建立信用登記管理檔案,查驗社會信用代碼或身份證,簽訂食用農產品質量安全協議或食品安全責任承諾書,對未提供社會信用代碼或身份證復印件的以及未簽訂安全協議或責任承諾書的,不得進入市場進行銷售。食用農產品進入批發市場、農貿市場等集中交易市場,市場開辦者必須查驗產地證明或購貨憑證、合格證明文件,對未能提供的入場銷售者,須進行抽樣檢驗,檢驗合格的,方可進入市場銷售。
四問
地方立法如何跟上步伐?
焦玉蘭代表:建立健全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的地方法規體系,是推動農產品質量安全依法管理的基礎。如何加快完善產地環境、投入品、生產技術、加工貯運、市場準入等農產品質量安全方面的地方法規?
省農委:我省于2009年12月1日正式頒布施行《安徽省農產品質量安全條例》,該條例對農產品產地管理、質量安全追溯、市場準入、事故報告、責任追究等均有明確規定,與國家層面的《農產品質量安全法》和部門出臺的農藥監管、奶站管理、農產品監測、檢打聯動、應急處置、產地準出等管理規定,共同構建了我省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法律法規體系。
下一步,省農委將積極配合《農產品質量安全法》調研修訂等工作,根據我省監管實踐,貫徹查管并重、標本兼治的原則,遵循產管并舉、全程監管、趨緊從嚴的思路,在標準、管理、處罰、問責等方面建言獻策。同時,在《農產品質量安全法》正式修訂后,多方位、全角度謀劃,及時推進我省條例修訂工作。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安徽日報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