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媒體報道,今年夏收以來,我國南方部分地區洪澇災害較為嚴重,夏糧受到病害嚴重影響,不完善粒超標情況比較突出,加上部分糧地被淹,糧食收成受到較大影響。最近,國家糧食局專門下發緊急通知,要求做好受災地區的夏糧收購工作,對于受災地區的超標小麥,不能簡單拒收了事。
中國是人口大國,糧食安全問題始終是核心問題,糧食生產是關乎民生的頭等大事,絲毫不能馬虎。確保糧食收成不能打一點折扣。洪澇災害對糧食生產的影響是短期影響,應引起重視;但從長期影響看,推動產業結構升級或對糧食生產產生較大影響,對此,更應引起高度重視。
正確處理產業升級與糧食生產的關系
產業結構升級的目的是實現產業結構高級化,是為了提高一國高附加值產業在產業結構中的比重。產業結構升級是一國提高其核心競爭力的重要途徑,也是一國經濟發展的必然走向。一般而言,產業結構高級化的過程是制造業和服務業占產業結構的比重不斷上升的過程。但一國在推動產業結構升級過程中,容易忽視農業發展,容易忽視糧食安全問題。一些發展中國家由于沒有處理好產業結構升級與糧食生產的關系,有時導致饑荒的產生。推動產業結構升級,應在確保糧食安全的基礎上進行。如果犧牲糧食安全,推動產業結構升級,得不償失。
其實,如果處理得當,產業結構升級與重視糧食生產并不矛盾。從趨勢上看,包括糧食生產在內的農業生產在產業結構中的比重逐步降低,但產業結構升級可以提高一國資源配置效率和生產率,可以降低糧食生產的投入產出比。當然,這只是指在技術上可以實現,如果在經濟戰略方面,在制度設計方面,一味推動產業結構升級,而忽略糧食生產,忽略饑荒問題,是十分危險的。
一個國家產業結構升級必然產生“同比”的資源剩余,應確保其中一部分用于糧食生產,也就是在保證投入糧食生產資源存量的基礎上,應在“同比”的資源剩余中確保一定的增量。
美國在處理產業結構升級與糧食生產關系方面的經驗值得借鑒。美國在推動產業結構升級的同時,從未忽視糧食生產。美國經過長期的發展,通過產業結構升級,產業結構得到優化,高技術產業、高附加值產業在產業結構中占據主導地位,以金融業為代表的現代服務業在產業結構中的地位突出。但是,美國在長期推動產業結構升級過程中從未忽視農業生產,一直高度注重糧食安全。像美國這樣的發達國家,其產業結構非農業化特征明顯,尚不敢怠慢農業生產,尤其是糧食生產,發展中國家在優化產業結構過程中更不應疏忽糧食生產。
實現產業升級與糧食生產良性發展
中國產業結構升級、優化產業結構的目標是提高高技術產業、高附加值產業在產業結構中地位,逐步使其成為主導,但在整個產業結構升級過程中,農業在產業結構中的占比會逐步降低,但同樣不能忽視農業生產,不能忽視糧食安全問題。
首先是加快產業融合步伐,提高糧食生產的智能化水平。實現糧食生產的智能化、機械化、自動化是當今世界糧食生產的潮流和趨勢。一般而言,人們在對待智能化生產方面,突出其在制造業方面的運用。實際上,在糧食生產方面,同樣應該逐步實現智能化。提高糧食生產的智能化水平,重點是引入控制技術、信息技術等,通過產業融合提高糧食生產率。傳統的糧食生產方式已經不適應經濟社會發展要求,經過近幾十年的發展,中國糧食生產已實現了一定程度的機械化、自動化,如播種、插秧、收割等,但智能化程度不高,應該通過實現糧食生產與高科技產業的高度融合,提高糧食生產的智能化水平。
第二,加大制度創新力度,進一步提高糧食生產的市場化程度。國外的歷史教訓表明,制度創新之后往往產生糧食生產的大問題,甚至引發饑荒問題。1932至1933年,前蘇聯發生了大范圍的饑荒,其中以烏克蘭地區的最為嚴重。烏克蘭素有“歐洲糧倉”之美譽,20世紀30年代的大饑荒給烏克蘭人民帶來了深重的災難,而這場災禍使我們愕然的不僅僅是自然環境的變幻莫測,更多是它折射出一幅極權制度下的畸形世界,表明制度落后、制度創新不足有時比自然因素對糧食生產產生的傷害更大。像前蘇聯這種本身就出自落后小農經濟的國家,強制實行集體化和國有化的經濟體制并沒能使農業執政者如愿高效率地發展,反而給農業勞動者帶來了沉重的打擊。前蘇聯這方面的教訓表明,極權體制下的農業,在經歷了這樣一系列的改造后,其弊病最終在經濟實踐中逐漸暴露出來,而使這些缺陷暴露則是層出不窮的糧食危機和大饑荒。應吸取這方面的教訓,糧食生產制度創新的關鍵是進一步提高糧食生產的市場化、國際化程度,以開放的態度,提高糧食交易的市場范圍,不僅注重糧食交易的國內市場,還應更大范圍、更大規模地參與國際市場,提高中國糧食安全,防范糧食方面的風險。
第三,守住18億耕地紅線長期不能動搖,優化糧食生產的區域結構。有觀點指出,中國可以放松18億耕地這個底線,甚至有觀點指出,中國未來糧食主要依賴進口。毫無疑問,這些觀點是錯誤的。中國人口眾多是基本國情,主要依賴進口來解決糧食問題,相當于把自己命根子交到別國手中,產生饑荒的可能性就會加大。所以,18億耕地紅線是底線。目前中國國耕地保有量為20.26億畝,這表明,從目前來看,守住18億畝耕地紅線的目標順利完成,為確保糧食生產絕對安全提供了堅實基礎和保障。從今后的發展趨勢看,守住耕地紅線,不僅要保護有效的耕地數量,而且要更加注重質量,做到數量與質量并重。同時,要優化糧食生產的區域結構,防范因洪澇災害對傳統主產糧區歉收對糧食安全產生的沖擊。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證券時報》2016-07-14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