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深入推行科技特派員制度的若干意見》解讀之三
“此次《意見》直接提出首要任務是形成系列化、標準化的農業技術成果包,用戶可以借助網絡等平臺直接從已經實現了集成化、模式化的成果包中,選用適宜的技術,大幅提升了農業技術成果的可轉化、可學習程度。”中國農業大學水利與土木工程學院教授李云開說。
多年來,我國涉農高校、科研院所與企業已取得大量的研究成果,但是我國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率卻較低,農業類高校成果轉化率僅為37%,農業科技貢獻率僅為56%,而發達國家一般在70%以上;農業成果轉化周期較長,發達國家為2年,而我國卻要7年,甚至更長或者不能轉化。
“這其中主要原因主要是專家和農戶之間缺乏有效的對接渠道,并未建立以農戶需求為導向的科技服務體系,滿足不了農戶對多環節、多樣化的技術需求。我國農業生產地域廣闊,不同區域的自然條件、經濟條件和社會條件差異較大,具有明顯的多樣性、多元化、地域性,這意味著很難找到一種適合于各區域的通用性、普適性農業技術,這也使得科技成果轉化與推廣難度加大。”李云開說,除此以外,現有的農業技術成果組裝、配套化程度較低,并未實現標準化和模式化,導致農戶使用起來難度大。
科技特派員工作瞄準農業成果轉化、推廣過程中的難點和痛點,直接搭建專家與用戶間的橋梁,形成系列化、模式化、標準化的農業技術成果包,施行靶向、精準、快捷的農業科技服務,將新穎、系統的科技成果送到用戶手里,具有強大的生命力。
對于如何保障科技特派員工作持續、穩定發展,李云開認為,此次《意見》開出了良方,其支持科技特派員創辦、領辦、協辦專業合作社和涉農企業,圍繞農業全產業鏈開展服務;并且鼓勵高校、科研院所通過許可、轉讓、技術入股等方式,支持科技特派員轉化科技成果,保障科技特派員取得合法收益。這也使得更多的科技成果擁有者愿意加入到科技特派員隊伍中去,提升科技成果落地生根的動力。
對于《意見》如何更好地落地,“建議建立專門的農業科技服務網站,并且對目前已經實施的科技特派員工作中取得顯著成效的典型事跡、經驗進行總結,形成模式,在報紙網絡上進行報道,為大家提供可借鑒的思路。”李云開說。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中國科技網(記者 馬愛平)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