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古至今,中國最具有貸款意識的就是農民。相傳宋朝農民冒著 50%的利率也要貸款,根據耕種特性傳承下了春天墊現、秋后還現的習慣。但農村金融至今沒有發展完善,離不開兩個原因,一是無法保證農戶還款的穩定性,二是農村缺少金融市場認可的標準化抵押物。
當我們從事農村金融業務時,當然要考慮是做信用貸還是抵押貸,兩者優劣之爭一直存在。但不難理解的是,移動互聯網在農村還遠未完全普及,資產和用戶行為兩方面的數據抓取尚不具規模價值,農村信貸缺乏數據基礎,發放貸款基本靠挨家挨戶調研。
抵押貸款則提供更 “實在” 的措施提升風控,而企業通常會用農民最大的資產——土地作抵押。在土地確權政策之前,農民對土地只有經營權,不具備所有權,無法利用土地、房產等市場化的金融抵押物來進行貸款,不像有地契的時代,隨時可以將土地拿到當鋪去當錢。中央政府在2013年初提出了耕地確權和土地經營權流轉的政策,農民有了抵押土地經營權的可能。
但據一名農村金融領域創業者透露,龍江銀行貸款 86 億中,只有數千萬來自抵押貸業務。事實上,土地經營權抵押貸款仍面臨不少難題。
做好經營權抵押貸款,得先了解這些難題
土流網 CEO 伍勇認為土地確權是一大問題,以往收農業稅時農民喜歡少報土地,后來國家發放補貼又開始虛報,人與人之間的利益關系也致使一些糾纏不清。所以有時即使完成確權,卻因風險與追責不敢發證。另外,土地按等級劃分也會帶來確權麻煩,比如 “差” 的土地兩畝才能換算成一畝。
土地經營權確權也不是很徹底。承包權和經營權兩權分離有一定的年限,經營權抵押和房屋抵押不一樣,房子抵押后在升值且年限很長,但經營權最多可被承包十多年。如果將十幾年經營權一次抵押,變會不斷流失其價值。
南北方也存在較大差異,土流網在進行抵押貸款的時候發現,北方單位農戶的面積可能達到 50 畝至 100 畝、年限較長,頗具抵押價值。但在南方人均耕地大多只有 1-2 畝,業務必須找承包過其他農民土地的大農戶。但他們更偏向一年一付的抵押,伍勇認為這才是經營權抵押貸款的最大難題,因為一年的土地經營權其實并不具備價值。
土地難處置也是一個問題,比如遇到農民不配合、耍賴等情況。伍勇認為二次流轉的土地更好處置,因為承包者一般并非當地農民。
問題那么多,但也不是沒辦法
上文提到,由于一年一付對于資產、資金雙方來說都不是很穩定的一個關系,投資者不敢大額投入,進行土地整治、建設設施,因為怕漲價和毀約。農民也怕投資者萬一虧損后將地改造,所以只敢租一年。伍勇稱土流網正在試點土地經營權按揭貸款來解決這個問題。
而樂錢創始人王煒則更為樂觀,他認為一年一包的土地也值得去做。他發現,這種模式的問題主要在于土地是否有大規模開發,其在內蒙發現大量從農場導出來的地,必須一年一包。于是樂錢自己做了全部監管,辦法是農場生產的糧食必須放到指定倉庫,然后樂錢與中糧簽訂售賣協議、確保收購價格,如果價格沒有達到則由保險公司來賠。這相當于把供應鏈金融疊加到經營權抵押貸款之中。
關于 “土地賣不出去” 的問題,京東則希望依靠其電商業務形成閉環來解決。京東金融農村金融負責人洪潔稱,生產主體在京東金融貸款、承包土地后,可以打通京東商城上賣貨、眾籌的通道,幫助生鮮產品造品牌、打爆品,通過幫他們賺錢來吸引其貸款。
由于農時的影響,對效率要求非常高,比如在東北一年只種一季,稍有貽誤便會浪費一年。當發生壞賬時,走正常的訴訟體系會把時效拖長。為了提升效率,幾位在座的創業者尋找到了“預流轉”這條路徑,相當于提前把土地經營權過戶給企業,需要流轉時快速辦理。土流網還會和當地農村成立一個合資公司,與政府合作開設線下的土地產權交易中心,在放貸時也會尋求政府配合。
此外,土地本身也存在優劣,銀行一般要求的抵押物是易評估、可交易、可處理,因為規模問題,銀行不愿意去對土地做評估。土流網建設數據中心和評估體系,利用土地流轉業務積累的數據對其進行預估。此外,伍勇也透露土流網正在與國內企業合作,用對方的衛星遙感技術獲取土地生產情況的數據。
最后,土地經營權的相關政策仍有變動空間。據農業研究人員常紅曉分析,現在土地確權后會在土地登記系統記錄,而土地管轄從農業部門轉到國土資源部門大概在三年之內會完成,在那之后創業者需要面對新的主管部門,這是大家必須關注的。
在討論的最后,翼龍貸董事長王思聰和土流網創始人伍勇等人似乎達成了某種合作意向,一起來做大農村的金融市場。
中國鄉村發現轉自:36氪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