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9日,中國社科院發布《土地藍皮書:中國農村土地市場發展報告(2015-2016)》,藍皮書中指出,近年來隨著各項政策的積極推行,我國“三農”領域融資貸款已有明顯增長。但農業發展仍有巨大的資金需求有待滿足,農村土地金融的發展還面臨三大阻礙。
土地評價體系、農村保障體系、市場流動性成三大阻礙
首先是我國尚缺乏有效的農村土地分級評價體系,由于各地區土地差異大,評價標準不一,導致金融機構不愿直接介入。
其次是農村保障體系還有待完善。農地抵押政策雖然已經出臺,但很多農民心存疑慮,原因在于在現有的農村保障體系下,土地幾乎是農民唯一的生活保障。
而在土地交易市場方面,標準化、流動性更強的土地流轉市場還需要進一步健全,才能保證農村土地的變現效率,從而使風險可控。
“農村土地市場+互聯網金融”有望破解難題
前兩大問題隨著我國信用評價體系和農村保障體系的健全,真正惠及農民的政策和制度將逐步穩健推動農村土地金融的發展和繁榮。
而對于土地交易市場面臨的問題,藍皮書指出,“在當前經濟下行期,各類金融機構的不良貸款率本就呈上升態勢,須嚴控風險。而農村土地又是融資的新興領域,金融機構若不借助各類機構,即使獲得土地也很難變現。”
要解決這一問題,藍皮書對“農村土地市場+互聯網金融”表示看好。書中提出,2015年,國務院出臺一系列政策,積極鼓勵市場主體開展農村土地市場金融創新,鼓勵“互聯網+”在服務“三農”中的實踐,催生了一大批“互聯網+農村土地市場”服務平臺,為解決農村金融的難題提供了新的視角和系統性方案。
“一站式”全方位服務平臺或將興起
以目前國內最大的農村土地交易平臺土流網為例,土流網探索的模式為,通過全國性的網絡信息平臺及線下流轉中心(與當地政府合作)登記農業投資者、生產者的土地抵押貸款需求意向,對接商業銀行、保險公司、擔保公司等傳統或新型金融機構。銀行放貸,保險公司、擔保公司負責風險保障,土流網則利用自身土地流轉業務的優勢負責估值和處置變現,這一模式有效形成了土地貸款的風險閉環。
藍皮書分析稱,由于我國“互聯網+農地流轉”的發展有“線下服務中心增多”、“經營主體趨向企業”、“信息平臺向交易平臺轉型”、“金融服務不斷創新”、“以農業項目驅動服務”、“鏈條完整度和服務深度提升”這六大趨勢,在未來,將有望興起“一站式”從地源信息服務、在線咨詢、預約看地、土地測量、土地估值到土地流轉、農業項目服務、土地金融服務的全方位服務平臺。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中國農業新聞網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