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鳳凰男假新聞頻出是否是對農村的歧視?
黃燈(廣東金融學院財經傳媒系教授、《一個農村兒媳眼中的鄉村圖景》作者)
我覺得能夠明顯地感覺到他們對農村的歧視。其實那個年夜飯一點都不奇怪,在農村里面可能很多年夜飯就是這個樣子,就是這樣子的。為什么農村人吃這個年夜飯大家會覺得很奇怪呢?那其實城市里面的人他的生活方式可能相對說來比較光鮮一點,他們覺得這個就是很難接受的。
王志安(媒體評論員)
說到歧視我倒是有不同的看法,這個白人歧視黑人,最近美國又有華人警察的問題,所以歧視其實本質上它是一般來講是有錢人歧視窮人,有些地方農民非常富裕,有人歧視嗎?沒有。
本質上不是城市人歧視鄉村,所以你覺得這標簽,反而有時候是自己帶去的。
2.農村空心化是進步還是衰敗?
張孝德(國家行政學院經濟教研部副主任、中國鄉村文明研究中心主任)
我們這么多年中國鄉村的空心化有天災也有人禍,不完全是自然消失的結果。這是我要談的一個概念。第二個概念,鄉村空心化,我覺得很難絕對地講它就是進步。
黨國英(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研究員)
我們一定要給農民自由,農民向往收入更高的生活的時候,你不能阻攔他。在這個前提之下你再講你的多功能,這是其一。其二,一部分農民走了以后,不是說農村那些功能就沒有了。還有,而且發揮得會更好,為什么呢?我們留下的那個農民人數少了以后農村趨向于專業化,那么農民的經濟資源這個的趨勢發展很重要是不是?專業化是根本的方向。
3.孝道能否解決農村養老問題?
張孝德:今天的鄉村出問題恰恰是中國鄉村中最有價值的鄉村的孝道文化、鄉村的互助文化等等這些文化在崩潰,出現的這些問題,城市化已經成為我們許多邊緣農民承擔不起的一個重要的負擔。
王志安:所謂的孝道,那是中國文化中間最糟粕的地方,我反對。這個什么動不動就是要什么,這個跪在那個地方,要什么請安、磕頭啊······魯迅先生說的好,那是吃人的文化。你們現在是沒有在那文化生活過,大家覺得那個好像還挺有禮儀感,其實真正的那個文化對個性的壓抑,對人性的摧殘,魯迅先生說的一點都不為過。
張鳴(中國人民大學政治系教授)
說孝的文化好不好關鍵就是說,你在你國家沒有解決社保、醫保問題的時候。你養老還要靠兒女的時候當然都要有孝道了。這個問題其實既是中國的老人的社保問題、養老問題還沒有解決,養老你還是要養兒嘛!
4.城鎮化能否挽救農村?
何香久(全國政協委員)
現在的農民工,80后、90后的農民工,他們從一離開土地的那天起,他們就沒有做回來的(打算),他就想成為城市中的人,但是呢城市又很難接納他們,他們成為邊緣人,就是城市和農村之間的邊緣人。他對城市是陌生的,他對農村生他養他的那塊土地也是陌生的。他正在經歷著這個雙重陌生化的過程,這是讓我們感到很尷尬的一個文化現象。
黨國英(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研究員)
要建設美麗鄉村。但是前提是住在鄉村里的人啊,必須是富裕的人,而不能是就業不充分的窮人,這是一個道理,就是的確我們的農民工在城里生活有難處,但絕不能以說是因為你們有難處,你們回去吧,你們不要來了,這是一個基本的是非判斷。這個是非判斷清楚了以后我們下面怎么樣做工作,我們就清楚了怎么樣做工作。我認為還是要大力推進城市化。
觀眾:在農村的話沒有那么多的公司沒有那么多企業,它帶動不起來當地的發展。
觀眾:我想說一下農村人為啥出來?因為他那個就業難的問題,因為在農村確實掙不著錢,而且第二個是教育問題,因為進城里邊能學到好多東西。可是城市人瞧不起農村人。
觀眾:我感覺社會不論怎么發展希望還在田野上!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鳳凰衛視(一虎一席談)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