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關將近,已經在城里定居的父母煩躁起來,雖然說一家團圓就是年,但在他們的心中回到家鄉過的年才叫年。為了滿足父母的心愿,也為了讓孩子體會濃郁的年味,我們決定回到東北農村的老家過年。
回家的路再遠也不累,因為心中充滿了溫暖與期盼!
遠處的村莊,一片安詳,那里是家的方向。
還沒到農歷二十八,大紅燈籠早已經高高掛起!
要趕在年前晴朗的早晨去給祖先們上墳,祈求未來的一年風調雨順、五谷豐登、家庭興旺、財運亨通!
苞米吊子(風干后的玉米)燉大鵝,苞米是自己種的粘苞米,大鵝是家里養的;用秋天收獲的大豆發的豆芽拌個涼菜;自己地里種的花生米油炸一下……一桌子菜都是純綠色的!
鎮里的超市,辦年貨的人多的下不去腳。
除夕的第一頓飯一定要吃餃子,一家人一起包,其樂融融!
吃完早飯后的第一件事就是貼春聯。春聯不僅要貼在大門上,還要貼在房門、灶臺、小轎車、農用車、豬圈、雞窩、水井上,總之到處都要貼。
貼完春聯就要準備團圓飯了。東北農村冬天都吃兩頓飯,所以團圓飯一般都在下午14時左右吃。團圓飯魚是必不可少的,因為吃的不僅是魚,還表示著新的一年有余錢、有余糧。
大鐵鍋燉的魚最香了。
飯前必須要放炮杖。只要你聽到誰家門前有鞭炮聲,就知道這家要開飯了。
團圓飯一定要雙數,大部分人家都做十二道菜,四涼八熱。
吃完團圓飯,左鄰右舍聚在一起搓搓兩毛五的小麻將。
年輕人們則坐在熱坑頭嘮嗑聊天、玩玩微信、搶搶紅包。
年夜飯也是有講究的,就是一定要吃豬蹄,而且一定是前蹄。為什么非要吃豬前蹄呢?是為了“撓錢”?!皳襄X”當然要往里撓了,后蹄那是往外蹬。
除夕的晚上每家都要有一盞燈徹夜點著,這是長明燈。一直到正月十五元宵節,大門上掛的紅燈籠到了晚上就要點亮,而且要點一宿,不能關燈,意味著益壽延年,香火不斷。
大年初一扭秧歌,雖然沒有專業服飾,但要的就是這股熱鬧勁兒。不過這秧歌可不是白扭到你家院里來的,是要給賞錢的,給五元錢扭五分鐘。
大年初二接財神,這天有的店鋪和有的人家,要把除夕夜接來的財神祭祀一番。
大年初二還有一項重要的事情就是回娘家。出嫁的姑娘在這一天會帶著自己的丈夫和兒女回娘家拜年?;啬锛視r當然不能空著手,要帶著“四合禮”,給小朋友的紅包也不能忘!
初三初四,分別到鄰村的親友家拜年。都是要吃了午飯后再走的,有的還要在親友家住上幾天。
老人們聚在一起話話家常,你家的姑娘有對象沒?你家的兒子什么時候結婚?你家的孫子學習怎么樣?你家的娃又長高了……
收完紅包的小孩子看看動畫片、玩玩雪,過年對于他們來說就是熱鬧與歡笑。
“破五”包餃子,捏小人嘴。繼續吃吃吃,玩玩玩。過完初六,在城里上班的人們就要走了。不過農村的年還沒有收場,正月十五送燈,二月二烀豬頭,農村的年才算真正的謝幕!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今日頭條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