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日由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聯合舉辦的《中國農村發展報告》(2017)研討會暨全面深化中國農村改革激發農村發展新動能高層論壇上,相關專家指出,當前農村全面轉型面臨八大挑戰。新階段激發農村發展活力和新動能,促進農村全面發展和繁榮,需要重點做好五大方面的工作。
轉型面臨八大挑戰
一是高成本嚴重損害農業競爭力。2005-2015年,中國三種糧食每畝總成本平均每年上漲9.7%,其中人工成本年均上漲11.0%,土地成本年均上漲13.5%,均遠高于同期農林牧漁業增加值年均增長率(4.4%)和谷物生產者價格指數年均上漲率(4.8%)。高生產成本推高了糧食價格、降低了農業經營收益,損害了農業競爭力。
二是農業機械化亟待轉型升級。自2011年以來,大中型農機具數量和機械作業費增速“雙回落”,而且近年來小型拖拉機的絕對數量連續減少。這意味著,中國大中型農機具數量正在趨于飽和,農機作業市場競爭日益充分,農業機械化面臨轉型壓力。
三是“誰來種地”難題尚未破解。占農民工總量49.7%的新生代農民工基本沒有參加過農業生產且早已習慣城鎮生活,不會種地也不愿種地。再加上務農收益較低和耕地細碎化,一些地方開始出現拋荒,在河南南部、湖南西部的山區耕地拋荒比例接近1/4。
四是農業規模經營面臨巨大挑戰。2015年底,經營耕地10畝以下的農戶數量仍然多達2.1億戶,占全部農戶的79.6%。2016年全國土地流轉面積為4.71億畝,占家庭承包耕地面積的比重為35.1%,僅比上年提高1.8個百分點,遠低于2012—2014年4個百分點以上的年均增速,一些農民想出租土地卻沒人承接。
五是農民增收的壓力不斷增加。由于中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而且農業經營效益進入下行通道,農民增收的務農、務工這兩大傳統動力有所減弱,加上財產性收入短期難以有明顯增加(2016年僅占2.2%),依靠轉移凈收入來支撐農民收入增長也不太現實,農民增收難度日益加大。
六是農村資源資產浪費嚴重。當前農村居民點空閑和閑置用地面積多達約3000萬畝。2000—2011年,在全國農村人口減少1.33億人的情況下,農村居民點用地反而增加了3045萬畝。而且,每年因農村人口轉變為城鎮居民而新增農村閑置住房5.94億平方米、折合市場價值約4000億元。
七是農村生態環境亟待改善。不科學的經營管理理念和落后的生產方式,比如化肥、農藥、農膜的過量使用,再加上全國每年38億噸的畜禽糞污產生量,導致中國的農業面源污染十分嚴重。而且,近年來隨著農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農村生活垃圾和污水污染問題也日益突出。
八是鄉村治理模式仍需創新。農業組織形式和生產方式的轉變要求創新鄉村治理機制。農村集體經濟組織、農村股份合作經濟組織與“村兩委”的關系亟待理順。鄉村治理機制如何適應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農村社區化值得注意。
重點要做好五方面工作
《中國農村發展報告》(2017)總報告課題組認為,新階段激發農村發展活力和新動能,促進農村全面發展和繁榮,需要重點做好以下五大方面的工作。
首先,提高農村資源資產的流動性,探索農村土地國家收儲制度。包括探索進城落戶農民農村承包地、宅基地以及其他資源資產的市場化退出機制;擴大農村土地轉讓的市場半徑,在條件允許的部分地區,嘗試農村資源資產跨集體轉讓;探索農村土地的國家贖買收儲制度,將農村土地性質轉變為國有等。
其次,加快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發展壯大新型農村集體經濟。包括明確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成員資格認定;賦予集體經營性資產股份更多權利權能;協同推進各種集體資源資產的產權制度改革;多種方式發展壯大新型農村集體經濟;做好有關改革發展的配套保障工作等。
再次,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保障農村發展全面轉型。一是要強化新型農業經營和服務主體的作用;二是應提高土地經營權流轉的穩定性;三是加快創新農業規模經營實現方式;四是要引導小農生產進入現代農業發展軌道。
第四,加快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高農業競爭力和經營效益。這要從降低農業生產成本、調整農業產業結構、提升農產品品質、促進第一、二、三產業融合等方面發力。
最后,完善支持保護政策,促進農業農村持續穩定發展。一方面要創新財政支農方式,另一方要健全農業保險制度。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中國經濟時報》2017-07-27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