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監會公布的行政處罰信息顯示,今年上半年,涉及農村信用社的罰單有238張,占公開罰單總數的18%,罰沒金額超過3000萬元,六成以上的罰單涉及信貸違規。120家農信社、129名相關當事人被罰,多集中于中西部和欠發達地區。
從違規案由看,客戶經理保管客戶印章、農信社主任參與民間借貸、違法經營等問題突出。信用社冒用村民個人信息辦理貸款的新聞事件近年來屢有發生。僅中國之聲報道過的農村信用社違規案例就有多起。河北藁城信用社設在永安村的代辦點冒牌運營11年,500多戶村民的2000萬存款不知去向;河南南陽群眾在泌陽縣農村信用社存款數千萬,卻被信用社職工用非法手段轉出,用于投資房地產公司;山東巨野法院一案兩判,市民莫名擔保50萬貸款反而成了“老賴”等等。
在農村金融服務領域,農信社是支持三農服務的主要力量,在部分農村地區,甚至是農民獲得金融服務的唯一渠道。農信社在鄉鎮上都有覆蓋,農民習慣把錢都放進信用社,和農村、農民有關的政策福利,也都交給農信社在做。長期以來,農信社已經根植于農村社會的熟人圈子,深得農民信任反而讓一些違法人員鉆了空子,借名貸款、冒名貸款案件頻發。國有商業銀行由總行統一領導,下設分支機構,而農村信用社的管理體制不同,省農信社之下,各級農信社都是分管的獨立法人系統。基層網點只有四五個人,法人治理結構不完善、內控機制不健全,違規事件時有發生暴露了農信社體制機制的漏洞。
全國金融工作會議提出,要把主動防范化解系統性金融風險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對農信社而言,完善內控機制是建立有效的農村金融監管體制的關鍵,也是對農村金融行業進行有效監管的基礎。
目前,農村信用社改制農商行的工作正在積極推進,信貸員審核不嚴格,一張身份證就能辦得了貸款將成為歷史。促進農村金融生態環境的改善是個長期的過程,只有熟悉農村金融業的經營特點,教育機制、內控機制、監督機制協同發力,才能為“三農”發展提供便捷、實惠、安全的金融服務。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央廣網 2017-07-27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