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更好地貫徹落實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政策,本人自駐村以來,首要任務就是對全村的情況進行摸底調查,特別是對于貧困人口致貧原因更加要了如指掌,才能為接下來“精準施策、精準脫貧”等的工作打下基礎,確保落實政策精準到位。下面,本人結合所駐村的情況對貧困家庭致貧原因進行探討。
甘田村貧困戶(人口)總體情況
全村共有相對貧困戶47戶199人,貧困發生率8.6%。一般貧困戶33戶168人,低保貧困戶8戶25人,五保貧困戶6戶6人。可開發戶33戶171人,不可開發戶14戶28人。
其中,全村因病(殘)致貧的相對貧困戶共有38戶,涉及家庭人口159人。其中,洋塘片9戶,涉及家庭人口36人,下排片6戶,涉及家庭人口29人,塘角片5戶,涉及家庭人口24人,塘田9戶,涉及家庭人口26人,高車片9戶,涉及家庭人口44人。此類相對貧困戶屬于可開發的共有25戶132人。
全村因學致貧的相對貧困戶共有18戶,涉及家庭人口101人。貧困戶家庭學生人數共有53人,其中大專(或以上學歷)學生8人,高中(或中專)學生2人,初中學生15人,小學學生28人。貧困家庭學生按區域劃分:洋塘片7人(4戶),下排片6人(2戶),塘角片13人(4戶),塘田12人(3戶),高車片15人(5戶)。此類相對貧困戶屬于可開發的共有17戶,涉及家庭人口100人。
全村缺技術的相對貧困戶共4戶,涉及家庭人口19人。此類貧困戶均屬于可開發的相對貧困戶。
“貧根”的種類
貧困家庭致貧的原因當然是各種各樣,不可能是一致。縱然貧困狀況類似,都各具特點,各有千秋。從甘田村的情況來看,我們羅列了幾項貧困家庭的“貧根”:一是受教育程度不高;二是“志窮”;三是因病因災;四是產業單一;五是不務正業;六是思想偏激狹隘。
基本原因分析
(一)受教育程度落后是貧困最直接根源。一個人如果從不接受教育,或者沒有接受過較好的教育,那么他的思維方式、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都會顯得比較落后,特別是當前發展飛速的時代,這種表現更加明顯。一是在思想上“走不出去”,據統計,甘田村的貧困戶當中初中文化以下的占90%,文盲或稍微識字的占5%,初中以上文化的5%,有技術的約占3%。這些貧困戶把單純地向大自然索取作為自身生存的主要選擇,墨守成規,習慣原始耕作,廣種薄收,商品意識淡薄,改革開放幾十年仍處于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意識狀態。二是謀生致富上“走不出去”,由于缺乏技術、缺乏管理能力、缺乏溝通能力等等,很多現實事例,沒有多少技術,出來“混”是很難成功的,只有初中文化水平的村民,隨著年歲的增長,如何還能“混得下去”呢?甘田村有80%以上的村民年輕時可能到深圳、珠海、廣州等地打工,但隨著形勢的變化,無技傍身村民根本無法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不得不返回農村,繼續上一輩子的那種“老傳統”生活之路,有的回鄉村民的生活可能剛好“過得去”,有的回鄉村民的生活可能越走越貧,最終走上貧困戶之列。
(二)“志窮”是貧困的病毒。“志窮”的人,在思想上會認為“富貴在天”,無需過于“強求”,甘愿落后,甘愿貧困,不思進取,甚至還認為窮人本來就應該“安于天命”,滿足現狀。“志窮”的人,在行動上是無所事事,得過且過,“做日和尚撞日鐘”,甚至可以一年三百六十五天蝸居在家中,寧愿一輩子守著一畝三分地也不愿意外出打工或學習種植養殖技術及管理經驗。“志窮”的人,還有一個特點,就是在碰到困難時,就會當即“改道”,洗手不干,等待老天安排。百姓群眾一旦染上“志窮”這個病毒,很容易出現電腦卡機、運行不暢,如果不及時“殺毒”處理,必將越演越烈,直至程序混亂、死機、報廢。“志窮”與受教育程度關系非常大,有直接聯系,受教育程度落后的村民根本無法接受新思想、新文化,始終停留在原始的、落后的觀念當中,甚至不愿意看到“進步”。可以說,什么叫做“志”,他們也未必知道。由于接不上外界發展步伐,時間一長就會慢慢變成“后無追兵”的貧困人。
(三)疾病是村民致貧的“死穴”。根據統計,甘田村47戶貧困戶當中,有38戶的家庭成員患有重病或殘疾,有8戶貧困戶的家庭成員有11個“腦殘”或神經病人。在農村,小病拖大、大病拖垮的現象比較常見,一般家庭中,如果有一個或多個長期生病或患有重病的成員,不用多長時間,很快會致貧。縱然有勞動力的家庭,也因要照顧病人而無法通過勞動獲得經濟收入,而醫療費用卻永無休止,長期積累的醫療費用自然壓得喘不過氣來,經濟困境越陷越深。貧困家庭的疾病之穴一旦被點,很有可能就是一輩子的窮事,貧困似乎就是順理成章的事情。
(四)災害是“見血封喉”的致貧利器。災害基本可以分為自然災害和人為災害。自然災害會導致種植業減產減收,養殖業遭遇瘟疫等。而人為災害,則是家庭成員突然致殘、病故或其他災害。農村家庭無論遇到哪種災害,就像一把利劍“見血封喉”,經濟上壓力突然增大,一下子滑到貧困線上。很快就把這個家庭拉入“貧困隊伍”。
(五)不務正業是導致貧困的“導火索”。當前也有很多貧困戶屬于“從前富裕現在貧”的類型,意思是從前富裕或是因為祖上留有基業,或前期創業順利率先富裕,但為何也會變成貧困戶?原因很多,但有一點就是由于家中狀況較好,自律意識又不強,就會染生譬如賭博、酗酒、吸毒、尋花問柳、好吃懶做、不務正業等一些惡習,直接荒廢了家業事業,導致貧困。
(六)產業單一只能做貧困的“徘徊者”。甘田村不是資源型的村莊,沒有礦產資源、沒有旅游資源、沒有文化資源、更無產業資源,千百年來都是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改革開放后才有村民陸續外出務工增加收入,大部分是僅能達到養家糊口這樣的水平而已,在家能發財致富的村民及其少數。按甘田村目前現狀來說,最大的資源就是用來種植農產品的土地。農業產品,如果沒有跟市場經濟拉上關系,要想致富那是根本不可能的,而要把農產品與市場經濟牽系一起,那就必須把農產品生產成為規模化、產業化,在這樣地處偏僻,窮山窮水的邊遠山區,要把農業從零開始成就規模化、產業化,談何容易。更何況,這些土地還被分到各家各戶,零零散散,要想集約都存在困難。縱然有個別貧困戶想爭取在土地上脫貧,也是有心無力。規模產業根本無法成型,更無“大戶帶散戶”“全村總動員”的效應,貧困戶基本處于“單打獨斗”的狀態,無法形成具有市場競爭力的特色農產品。因為這些客觀原因,有80%以上的貧困戶依然是傳統的農業發展方式,加之技術不高、投資不足等因素,就更加導致了村民無法形成家庭經濟支柱產業。家庭產業結構的單一,在“風調雨順”的年月,可能稍微“好過一點”,假如遇到“天災人禍”或者其他不利因素,便會無可奈何地滑入“貧窮窟窿”。
(七)思想狹隘偏激只能在“貧困隊伍中混”。思想狹隘偏激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等靠”思想嚴重存在。長期以來,黨對貧困群眾開展了一系列的扶貧、濟困等關愛民生工作,如對貧困群眾發放油米、救災款、危房改造補助、農作物受災補助等等,本來是一項利民惠民的好政策,但時間一長,百姓的“理解”卻變了形,部分群眾特別是貧困群眾在思想中形成了“沒有吃國家會救濟、沒有穿國家會發放、沒有錢國家會補貼”等嚴重依賴思想。二是“要”的思想不斷膨脹。部分貧困群眾在思想觀念中失去勤勞致富的理念,覺得自己生活苦就理直氣壯的向政府伸手要,政府滿足不了自己的要求就采取上訪、辱罵政府等行為。甚至有個別百姓出現這樣心態“我是窮人我怕誰”等,諸如此類落后的、偏激的言行,都體現出個別貧困戶對幫扶工作的依賴思想非常嚴重。像這樣的村民,腦海里總是打著“歪腦筋”,總想不勞而獲,貧窮必然會光顧他們,這些人也只能在貧困當中游蕩。
甘田村簡介:
甘田村隸屬于紫金縣敬梓鎮,地處紫金縣城東面,山谷圍下琴江河邊,省道S120敬梓段貫穿全村。村委會距離縣城區約28公里,距離敬梓鎮約2公里,離汕湛高速紫金段水墩(敬梓)出口約5公里。甘田村下轄洋塘、下排、塘角、塘田、高車5個自然村,共10個村民小組。村兩委班子成員5人,黨員59人。全村土地面積約有6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約831畝,林地面積約5050畝,其他農業用地面積約264畝,林木覆蓋率約75%。全村戶籍人口共2312人,共350戶,人口居住相對集中,村民均為漢族。經民主評議確認,全村相對貧困戶47戶、貧困人口199人。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頭條號 廣東扶貧 2017-06-09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