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青年是祖國的未來、民族的希望”,相對于城市,在我國廣大農村地區(qū),由于法制意識比較貧乏,青少年被侵權、違權又沒得到有效治理現(xiàn)象突出,已嚴重影響到青少年的健康成長,成為全面依法治國亟待解決的問題。
有研究資料顯示,青少年犯罪案件總數(shù)已經占到了全國刑事犯罪案件總數(shù)的70%以上,其中十五六歲的少年犯罪案件又占到了青少年犯罪案件總數(shù)的70%。對于農村青少年,更是薄弱環(huán)節(jié)。民政部等部門今年3月在全國范圍內開展的農村留守兒童摸底排查顯示,留守兒童成為“校園暴力”的施暴者和犯罪“易感”群體。北京警方近日打掉一個利用互聯(lián)網傳播兒童淫穢視頻的群體,遭受侵害的女童有30多人,多數(shù)居住在鄉(xiāng)村偏遠地區(qū)。更為嚴重的是,一些農村青少年及其父母法治意識淡薄,在青少年遭受侵害時選擇忍氣吞聲。這些強烈地警示我們,加強農村青少年的法治教育,在道義和社會公平正義上也迫在眉睫。
筆者認為當前,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加強農村青少年的法治教育:
一是把其納入農村精準扶貧的一項重要內容。治貧先治愚,在解決農民經濟脫貧的同時,從長遠看,需要更好地解決農民的精神貧乏問題,特別是農民法治意識匱乏的問題。在農村精準扶貧的人力、物力和財力的投入上,要有法制教育的項目,納入地方黨委政府扶貧的工作計劃和考核指標。發(fā)揮城市法制教育資源豐厚的優(yōu)勢,鼓勵城市學校與農村對接。通過扶貧工作的帶動,為農村青少年健康成長營造良好的法治生態(tài)。
二是提升法治精神培養(yǎng)在農村青少年素質教育中的比重。應把法制素質提升到與德、智、體素質并重的位置。根據(jù)農村地區(qū)特點,依照《未成年人保護法》和《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法律法規(guī)以及《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綱》等文件,編寫適應農村青少年法治教育的專門教材。加大法治教育課時,完善師資配備,優(yōu)化課程設計,開展法治課堂進農村活動,引導城市法律老師支援農村青少年法治教育。豐富教育方式,充分利用法庭審判、監(jiān)獄警示教育基地等開展實踐教學、情景教學,增強青少年對法律的感性認識,運用互聯(lián)網、手機、微博、微信等多媒體技術和平臺,豐富農村青少年法治教育網絡載體,滿足農村青少年及時學習、方便學習的需求。
三是培育農村青少年法治教育社會關愛體系。加強統(tǒng)籌協(xié)調,動員多種力量,形成政府統(tǒng)一領導、相關部門齊抓共管、學校家庭社會“三位一體”的工作合力,使農村青少年時時受到關愛,處處受到關懷,尤其要加大法律援助力度,營造良好的法治教育社會關愛氛圍。
中國鄉(xiāng)村發(fā)現(xiàn)網轉自:農民日報 2016年12月03日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