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務院扶貧辦新聞發言人、政策法規司司長蘇國霞表示,有的地方出現了另一個傾向,不是想花大功夫來幫助窮人靠自己的努力脫貧,而是算一算大概給他補到多少錢就可以脫貧了。“我們擔心他們一保了之、一脫了之,再也不幫助他們了。”(新華網,10月13日)
“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我們要合理安排公共資源、動員全黨全社會力量齊心協力打贏這場脫貧攻堅戰,全國的貧困戶脫貧致富奔小康了,才能實現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兩個一百年”的總體目標。
“智”,智慧、志氣。扶貧要加強扶智、扶志。有句話說得好“思想有多遠,我們就走多遠。”扶貧工作也是要轉變貧困地區人們的思想觀念,將致富理念和致富經驗等帶給貧困地區人民。要加大貧困地區教育投入,積極發展落后地區教育事業,加強技能培訓,使人們擁有一技之長。扶貧要先扶智,智指的是思想,是知識,唯有知識方能改變命運。
俗話說:人窮志不能窮。從心理層面幫助貧困戶的孩子們樹立信心和志向,比直接經濟資助的效果更持久,通過加強對脫貧攻堅的目的、意義的宣傳,調動老百姓擺脫貧困的積極性和決心,要以外因帶動內因,充分發揮內因的主要作用,挖掘貧困戶的主觀能動性,自覺主動發展產業或外出就業,改變“等、靠、要”的不良風氣,變“脫我貧”為“我脫貧”。
授人予“魚”,不如授人予“漁”。扶持貧困戶發展可持續產業,如發放一些慰問金、物資救助,進行低保政策兜底,授之于“魚”,只能解決一時之需,可能會達到脫貧的標準,但不是長久之策。通過村串戶,深入基層,摸清貧困戶和貧困村“家底”,將扶貧對象的具體情況做到了然于心,找出貧困的根源。結合本戶或本地實際,因戶因地施策,找準貧困的根子,綜合運用發展現代農業、尋求產業支撐等手段,授之于“漁”,讓其繁殖,使貧困戶擁有長期穩定的經濟收入,形成增收致富的產業,達合理規劃脫貧路徑,夯實穩固扶貧效果。
啃下脫貧攻堅這塊“硬骨頭”,限時打贏脫貧攻堅戰,關鍵還是要以扶貧成效來說話。強化群眾的自主脫貧意識,再以產業扶貧,授之于“漁”,增強貧困戶的造血功能,激發貧困戶加快發展內動力,從而做到消除貧困、改善民生,達到扶貧標本兼治。
作者單位:平武縣大印鎮人民政府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