脫貧攻堅“沖刺戰”近兩年,在以習近平為總書記的帶領下,各級黨委、政府緊隨步伐,把“脫貧攻堅”擺到首要工作日程,為實現2020年農村貧困人口全面脫貧的目標竭力奮斗,全國各地也紛紛涌現出一大批的“脫貧攻堅”先進模范、先進代表。按照“先易后難”的脫貧規劃,各地每年均有一批脫貧戶,然,我們為之付出大量心血和汗水的“戰斗”,有多少能真正“讓老百姓認賬”呢?
為更好地了解與掌握貧困戶的扶貧進展情況,進一步提高扶貧工作成效,及時地、有針對性地改進幫扶機制,各地政府對貧困戶逐戶登記造冊,建立了“收支臺賬”,將貧困戶每月的生產和生活的現金收入與支出進行登記,細化到了生產生活的各類各項:務工收入、種養殖收入、政策扶持收入(如糧食直補、林地補貼等)、社會救濟和捐贈收入(含低保、五保、優撫、殘疾補助等)、醫療補助(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報賬)、贍養等收入以及種苗、種子、幼崽、農機、農具、化肥、飼料等生產資料的購買支出。
建立收支臺賬,無疑是科學的、有價值的“把脈問診”重要舉措。白紙黑字,清晰直觀,不但讓幫扶責任人、黨委政府能準確掌握貧困戶的扶貧進展,更可以讓百姓自己看到政府給予幫扶后的發展成效,堅定他們脫貧信心。但是,我們黨委政府、黨員干部要高度警惕“數字陷阱”,以為貧困戶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幅度高于全國平均水平就是脫貧。農村貧困戶之所以貧困,大多因病、因殘、因年老,在實施精準扶貧后,也許該戶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幅度高于全國平均水平,但其真實的家庭收入呢?大多數還是負數:負債累累!
因此,這要求我們各級黨委、政府,各位黨員領導干部,對脫貧攻堅成效評估,不能僅僅“盯”住賬面上的數字,陷入“數據”誤區,要遵循“六個基本原則”,搞清楚本地貧困人口、貧困程度、致貧原因,精準識別;要因地制宜、因戶施策,抓住脫貧“突破口”,制定切實可行的扶貧方案和規劃精準扶貧,讓百姓增收致富,真正實現“兩不愁、三保障、四個好”的總體目標,真正摘掉“貧困”帽子,打贏這場脫貧攻堅戰。
作者地址:四川綿陽鹽亭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