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民日報刊登了一篇《一臺扶貧專車背后的故事》的文章,讓筆者眼前一亮,豁然開朗,在打假扶貧的時日重見生命的陽光。重慶市石柱土家族自治縣石家鄉為帶動貧困戶脫貧,向縣貧辦申請了108萬元“鄉村旅游扶貧發展引導基金”,注入合作社設立的旅游發展基金,“借”得108萬元基金的石龍山莊與42戶貧困戶結成“幫扶對子”,為貧困戶提供30-40個就業崗位,收購貧困戶的農產品,為解決銷售難“最后一公里”問題,石家鄉將市里分配給鄉里用于沼氣管理的長安小貨車改為“扶貧專車”,聘請貧困戶汪小林為司機兼“收貨郎”,這樣,一種“政府引導,金融支持,企業積極,農民主動”的扶貧工作模式建立并效果明顯。
扶貧工作是黨中央,國務院的一項重要戰略部署。習主席在《論扶貧工作》中說,消除貧困,改善民生,實現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要求立下愚公移山志,咬定目標,苦干實干,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確保2020年所有貧困地區和貧困人口一道邁入全面小康社會。為了實現此目標,全國各地是八仙過海,各顯神通。有些地方甚至劍走偏鋒,以虛假手段欺上瞞下,謊報政績等。結果脫貧返貧,失去人民的信任,工作陷于尷尬境地。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治標要治本。石家鄉憑著一臺“扶貧車”,帶領人民走上致富之路,擺脫貧窮,關鍵是領導切實為民著想,想人民之所想,急人民之所急,真正地做到了走進農民的心,為農民辦實事,辦真事。當然,雖都是貧困,但致貧原因各有不同,因而我們也不能全盤照搬別人的做法,即使是優秀的經驗。我們要對不同的情況要有不同的辦法,有扎實有效的舉措,我們的干部要拋棄“遙控”做法,不要坐在辦公室里聽匯報,也不能一味地只看匯報材料,更不能為貧困戶申請資金,然后伺機裝入自己的腰包,而是要沉下去,真正走到人民中去,到最基層去體驗生活,掌握真實的基礎資料,心系人民,情系人民,根據實際情況采取精準有效,甚至一對一的幫扶舉措。扶貧的成效,不僅要看速度,關鍵還要看長期效果和民眾的切身感受。
作者地址:四川省綿陽市游仙區忠興鎮雅居樂小學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