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美國世界觀察研究所學者萊斯特.布朗在《誰來養活中國》一文中提出了如下觀點:“中國因為耕地不斷減少和水資源短缺而導致糧食不能自給,對糧食的需求將會超出全世界所有糧食出口國的出口能力,進而將造成世界性的糧食危機。”這在當時的中國引起了強烈的反響,對于我國的農業發展起到了重要的警示作用。
事實上,中國在用占世界9%的耕地養活了21%的人口,為世界糧食安全和農業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但是正在面臨水資源利用率非常低、化肥農藥不合理利用、環境污染日益突出等問題,亞待新型高效的農業技術來實現農業的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的發展目標。
農藥、化肥利用率帶來資涼浪費和環境污染
目前,我國化肥利用率偏低,僅為30%一350%o,而國際發達國家化肥利用率是75%以上。我國氮肥當季利用率僅為30%一35%,磷肥利用率僅為15%一20%,鉀肥利用率也不超過65%。我國每年通過揮發、反硝化、淋失等途徑損失的化學氮多達1200萬一1400萬噸。現有復合肥中的磷在進入土壤后,經過35一40天,其有效性即下降80%0,造成資源浪費,污染環境。
每年我國有100萬噸農藥制劑、1億噸藥液噴灑到農田中,但由于對農藥的使用限定在簡單的稱量和配制藥物學問題上,農藥實用技術仍然停留在大容量、大霧滴噴霧的技術水平上,導致我國農藥有效利用效率只有10%一30%,遠低于發達國家50%的平均水平。
水資像浪費嚴重
在降水利用率方面,水的資源性浪費極為嚴重,地面徑流水的利用率極低,幾乎全部流失,灌溉水的損失率高達60%.我國是世界上最為缺水的國家之一,人口占世界人口的21%,而淡水資源卻只占世界總量的8%,農業用水占總用水量的70%以上,農田灌溉水的利用效率平均為51%左右,每立方米水生產糧食不足1.2千克,僅為發達國家的1/2, 70%的農田因缺水而長期處于中低產狀態。
實施精準農業的必要性
中國農業發展到今天,土地面積的增長已經沒有什么潛力,主要的希望在增產方面,只能通過大量高概工護q ( W AI化肥、農藥、燃油、電力等)的投入來維持系統的產出。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我們90后青年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