幫扶,意味著大量人力、物力的涌入,對貧困地區來說肯定有好處。然而在一些貧困地區,對口幫扶卻遇冷,一個重要原因是這些對口幫扶沒能遵循地方實際,將需求與供給精準對接。說白了,就是幫人沒幫到點子上。這對扶貧工作是一個警示:實施精準扶貧,一定要幫到點子上,扶到關鍵處。(7月29日,新華網)
目前,脫貧攻堅已進入沖刺階段,在時間緊、任務重的攻堅拔寨時期,我們要振奮精神,提高斗志,轉變作風,采取有效措施,號準“脈”,找準“癥結”,選好“藥方”,確保脫貧攻堅幫到老百姓的關鍵處,扶到老百姓的心坎上處。
號準“脈”。就像中醫看病,號不準脈,就下不準藥,治不好病。做好脫貧攻堅工作,關鍵要號準脫貧致富的脈,找準癥結,開好方子。
號準“脈”,換句話說就要選準貧困對象,我們的扶貧干部要進村入戶調查,實事求是地摸清貧困戶的數量和貧困程度,并充分征求當地群眾的意見,保證貧困戶的認定公開、公平、公正,使真正需要幫扶的貧困群眾得到幫扶。
找準“癥結”。確定了我們的幫扶對象后,我們需要做的就是找準貧困原因,科學劃分貧困戶類型,將貧困戶分類登記。在貧困村中,區分出自然條件惡劣、基礎設施落后致貧村,產業發展滯后致貧村,村班子軟弱渙散致貧村等類型。在貧困戶中,先區分出缺乏勞動能力的五保戶、低保戶和有發展能力的扶貧戶,再區分出因智、因病、因學、因殘致貧戶,因缺乏生產經營技能或缺少發展資金致貧戶,為制定針對性措施、精準扶貧奠定基礎。
選好“藥方”?!懊}”號準了,“癥結”找準了,接下來就該選好“藥方”了。凡是年老體弱、肢體智力精神殘疾、家庭成員患大病等喪失了勞動能力的貧困群眾,以及因災因學返貧等符合城鄉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人群,納入民政救助范圍。對具有一定發展能力,通過扶持可以脫貧的貧困對象,納入扶持對象,根據不同情況,劃分層次進行分類扶持。
(作者單位:四川省成都市蒲江縣農業和林業局)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