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村民感慨:“住老房怕塌,住新房怕餓”;有老人入住安置房后,還要走十公里山路回老宅種田……近日,國家級貧困縣四川省達州市宣漢縣部分行政村存在的易地扶貧問題,引發媒體關注。據報道,在當地,耗費大量扶貧資金建設的易地扶貧搬遷安置房雖已基本建成,卻因無法解決部分村民就業、生產及生活保障等問題,導致安置房“無人居住”“大量空置”,房屋還陸續出現漏水等質量問題。(6月22日人民網)
讓貧困戶住有所居,是脫貧攻堅最基本的一項指標。讓貧困戶住得安全,住得放心,面臨自然環境風險的可以實行異地搬遷,房屋年久失修的,可以在原地重新修建,總之一句話,讓群眾有安全的房子住。
按照常理,有些自然環境惡劣,容易遭受自然災害的地方,最好的辦法就是異地搬遷,由政府承擔大部分修建款項,讓貧困群眾沒有任何經濟壓力,也能到集中居住區居住。如此一項利民為民的工程,居然出現易地扶貧搬遷安置房“無人居住”“大量空置”現象,令人吃驚之時,也帶來了更多反思。
究其原因,主要還是尊重群眾意愿不夠,缺乏必要的商量溝通。一些貧困戶的住房雖然老舊有安全隱患,但他們自己感覺不到,而且,他們在原地方呆久了,有自己的田地,通過辛勤勞動能夠出產糧食,確保自己有飯吃。雖然,搬遷后的交通方便,住房環境也好,但遠離了自己的土地,日常耕種不方便。如果放棄耕種,自己又沒有其他收入門路,不得已只能望房興嘆,不愿到搬遷房居住。
同時,這也暴露出個別地方“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機械單一扶貧,沒有形成一整套的扶貧思路和舉措,總是看群眾什么條件不達標,就努力填補這一指標,確保能夠順利脫貧。偏偏忘了,扶貧的根本初衷,就是要解決好貧困群眾的增收問題,只有收入增加了,其他的問題自然也就迎刃而解。
如果在組織貧困戶搬遷過程中,再給他們找一個就業門路,使他們住在新房里,不必為收入而發愁,誰還會返回老家,放著好好的安置房不住?
亡羊補牢為時不晚,脫貧攻堅出了問題,就要及時糾偏,但愿四川達州發生的安置房“無人居住”困境,能給更多地方政府以啟示,及時糾偏,才能少在彎路上越走越遠。
(作者單位:四川綿陽市鹽亭縣司法局)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