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正涌現出一批思想解放、眼界開闊、一專多能的帶頭人,這些被扶貧點燃了發展激情的“新農民”,展現出新時代的新面貌、新風采、新精神。(6月5日 人民日報)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脫貧攻堅作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底線目標和標志性指標,確立了到2020年現行標準下的脫貧目標,各地各部門積極地出臺了各項利民惠農政策,助力百姓脫貧奔康。筆者認為,在脫貧致富的道路上,保證一個民族一個家庭不掉隊,不僅需要政策扶持、物質幫助,還要加大精神扶貧力度,激發內生動力,根植寧愿苦干,不愿苦熬的精神,打好精神脫貧攻堅戰。
扶貧干部要多“充電”。有針對性地培訓教師、醫生、農技員等,幫助他們掌握政策、熟悉要求,提升業務水平、工作能力和工作積極性,進一步理清工作思路,細化、具化工作措施,確保工作推進科學化、規范化,實現精準扶規、精準扶智、精準扶產、精準扶技,著力為打贏打好脫貧攻堅戰提供堅強保障。
貧困百姓要多“蓄能”。通過農民夜校、流動課堂等方式進行教學,將上級的決策部署、百姓關注的重點問題,以接地氣的方式傳達到位、讓普通百姓能夠坐得住、聽得進、記得牢。同時,針對市場需求,圍繞鄉村振興戰略、特色農業技術、農業政策法規等開設專題班,培訓技術技能人才,將精準扶貧點到思想和精神的“穴位”上,培育脫貧攻堅內生動力,提高貧困人口的自我發展能力,使每戶有勞動能力的貧困家庭掌握一些就業技能,幫助實現技能就業、促進家庭穩定增收。
距離2020年實現全面脫貧的目標已為期不遠,在這攻堅拔寨的沖刺階段,提供物質上的幫助是一方面,更關鍵的是提供精神方面、思想方面、動力方面的幫扶,激發內生動力,共享社會發展成果,進而實現小康路上不漏一戶,不落一人。
(作者單位:四川綿陽市鹽亭縣人民政府辦公室)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