脫貧攻堅事關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事關人民福祉,事關鞏固黨的執政基礎,事關國家長治久安,事關我國國際形象,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到2020年實現農村貧困人口脫貧更是一個莊重的承諾。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將扶貧開發工作納入“四個全面”戰略布局,作為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的重點工作,擺在了更加突出的位置。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最艱巨的任務是脫貧攻堅,最突出的短板在于農村還有大批的貧困人口。雖然明確了新時期脫貧攻堅的目標到2020年實現“兩個確保”:確保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確保貧困縣全部脫貧摘帽。但我們亦不能放松,今年兩會期間,國家扶貧辦主任劉永富就打好精準脫貧攻堅戰答記者問,指出:“2012年底的時候,我們國家有9899萬貧困人口”“到2017年底還剩3046萬人”“過去的五年時間里貧困人口減少了6853萬人,年均減少1370萬”,這組數據凸顯出這些年來脫貧攻堅成績斐然,這是全黨全社會勠力同心,合力攻堅所取得的成績,這五年時間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大大增強了干部群眾對脫貧的信心。而第二組數據:“已經有150個貧困縣退出,還剩680個”,這組數據表明還沒脫貧的貧困縣也很多。可見,我們在取得成績的同時,依然面臨諸多困難,我國脫貧攻堅形勢依然嚴峻。貧困縣“脫帽”任重道遠。2016年貧困縣總量首次出現了減少,剩下的三年時間,每年還需退出近230個貧困縣,這是一個非常艱巨的任務。眾所周知,脫貧攻堅越往后,剩下的越是難啃的“硬骨頭”。貧困縣首次出現“負增長”,映射的是盡管困難重重,我們仍然有能力有決心打好精準脫貧攻堅戰。
當前,脫貧攻堅氣勢如虹,但有一些現象仍需警惕:有的扶貧干部爭取項目資金在行,但一遇貧困戶連話也不會說了,很外行;有的扶貧干部做群眾工作在行,能夠與群眾促膝談心,交流思想,但一說到農業生產就麥苗油菜“五谷不分”,很外行;還有的扶貧干部老想著“干大事”,卻忽視了貧困戶家長里短的小事,結果貧困戶的內生動力沒有得到充分激發和挖掘,脫貧成了扶貧干部硬拽著貧困戶去“撞線”。如果眼睛只盯著“硬骨頭”,搞粗放性扶貧,不能下足“繡花功”,忽視了挖掘貧困戶內生動力,貧困戶“站不起來”,結果只會是啃下“硬骨頭”,丟了“軟骨頭”,甚至還可能滋養“等靠要”思想,出現“壞骨頭”,扶貧工作陷入“脫貧—返貧—再脫貧—再返貧”的惡性循環。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脫貧攻堅需久久為功,只有將思想和行動統一到黨中央決策部署上來、統一到實現“兩個確保”的目標上來,動員全國全社會力量,拿出“敢教日月換新天”的氣概,鼓起“不破樓蘭終不還”的勁頭,向貧困發起總攻,才能打贏這場脫貧攻堅戰。
(作者地址:四川省綿陽市鹽亭縣)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