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精準扶貧工作向縱深推進,政府發力、社會出力、貧困戶竭力的脫貧奔康局面已然形成,越來越多的貧困戶跳出貧困圈子,過上小日子。但仍舊有一部分群眾是貧困戶中的“釘子戶”,他們不因年老喪失勞動力、不因常年生病而無法工作,僅僅只是不想丟掉貧困戶這個“香餑餑”,或是抱有“我是貧困戶我驕傲”的心態。有些幫扶干部就曾調侃說:“明明是扶貧,怎么感覺還越扶越貧了!”,有些非貧困戶也曾說道:“感覺扶貧政策養出來一些懶人,自己不想脫貧,只想到政府的救助。”毫無疑問內生動力不足,是貧困戶脫貧決心不強的主要原因。
第一,受勞動力市場的約束。這部分貧困戶大多沒有一技之長,在當今精英匯集的人才市場上毫無競爭優勢,再加上人工智能的發展,許多傳統的勞動力密集型產業也在升級換代,眾多工種已經由機器代替人工。因而,如今競爭激烈的勞動力市場不光是人與人之間的競爭,更是人與機器之間的博弈。顯然,沒有精湛技術和特殊才能的貧困戶在人力資本市場上不占競爭優勢。第二,受勞動報酬的影響。由于勞動技能不足,大部分貧困戶只能背井離鄉,來到城市從事一些技術簡單、要求較低、穩定性差的工作,這意味著貧困戶盡管付出了時間、精力,但收入較低且不穩定。如果不外出打工,在家種地和依靠政府的扶持能夠和外出務工的收入相差不大,那么貧困戶會選擇放棄外出務工的機會。第三,受道德失范的影響。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各種各樣的道德觀充斥在我們周圍,好的、壞的、新的、舊的,讓人眼花繚亂,分辨不清,我們傳統的勤儉美德也受到極大的沖擊,渴望“天上掉餡餅”的心態層出不窮,漸漸地勤勞被我們擱置一旁。一些貧困戶也受到這種觀念的影響,只希望得到政府的救助,而不去自己勞動,認為自己是“弱者”理應享受政府的優惠政策。
行百里者半九十。脫貧攻堅到了攻城拔寨的關鍵時刻,確保扶貧路上不讓一個群眾掉隊,不落下一個貧困戶,解決“釘子戶”問題是關鍵。首先,充分發揮道德的軟實力作用。通過思想教化,道德引導,輿論約束,鼓勵貧困戶走出舒適區,主動作為。誠如陶行知對其學生說的話“流自己的汗,才能吃自己的飯;自己的事,你得自己干。”幫扶干部可以多深入貧困戶家中,與他們拉家常、談家事,拉近與貧困戶之間的距離,鼓勵他們積極作為,掃清他們精神上的霧霾。同時充分發揮村規民約的作用,對于脫貧不積極的貧困戶給予道德和情感上的勉勵。其次,勞動就業部門要主動擔責。通過定期和不定期的方式,為缺乏勞動技能的貧困戶提供具有針對性的、適應市場需求的培訓,并確保貧困戶熟練掌握技能,不走過場,鼓勵他們走上勞動力市場,跟上時代步伐。同時,主動與用人單位對接,為貧困戶爭取適宜的崗位,確保人盡其才、才盡其用。再者,多方面激勵貧困戶。一是開展家庭奮進計劃,根據貧困戶的收入對其進行獎勵,以10000元為基數,每增加10000元獎勵1000元但原則上不超過3000元,鼓勵貧困戶多渠道增加收入。二是加強先進典型的宣傳。這些先進典型來自貧困戶身邊,不是高高在上,看得見摸不著的對象,而是與貧困戶同生活的人,適當激起貧困戶的競爭心,形成“他能做到,我也能做到”的輿論氛圍,引導貧困戶奮勇爭先,人人爭當先進典型。三是反面激勵。站在貧困戶角度,與貧困戶一起梳理、分析“等、要、靠”心態,可能會帶來的不利影響,讓其產生憂患意識。總之,將正強化激勵和負強化激勵有機結合,闡明利弊,“釘子戶”也會變成脫貧路上的主力軍。
(作者單位:四川省樂山市市中區人社局)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