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十九大報告中指出,“國家建設是全體人民共同的事業,國家發展過程也是全體人民共享成果的過程”,“中國執政者的首要使命就是集中力量提高人民生活水平,逐步實現共同富裕”。通過激發內生源動力的精準幫扶方式幫助貧困地區和貧困人口早日精準脫貧,既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客觀需要,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發展成果惠及貧困地區和貧困人口的有效途徑。
在日前國新辦舉行的十八大以來脫貧攻堅成就發布會上,“前所未有”成為了這幾年的關鍵詞。據介紹,黨的十八大以來,貧困人口規模大幅減少,每年減貧1300萬人以上,貧困縣數量歷史上首次減少……如果說,脫貧攻堅是一場艱苦卓絕的偉大戰役,那么如今每天都在發生的脫貧故事,就是吹響通往最終勝利的沖刺號角。
偉大的戰役往往離不開高屋建瓴的戰略謀劃,更少不了擲地有聲的貫徹執行。過去,扶貧工作中上級推下級、部門踢皮球的現象并不少見,扶貧效果不佳不說,也讓貧困群眾寒了心。如今,取而代之的是中央統籌、省負總責、市縣抓落實的管理體制。脫貧攻堅責任書一經簽訂,責任即刻層層傳導,各級領導干部枕戈待旦、雷厲風行,再也沒有任何人可以置身事外,也沒有任何環節可以安之若素。這些不只是組織領導上的銳意革新,五年來的財政投入也發生了質變。過去,“抬頭看天、張口要錢”讓中央不堪重負,指望從上而下的輸血式扶貧往往杯水車薪。如今,中央扶貧財政投入增加一倍繼續發力,同時盤活貧困地區省、市、縣各級政府的財政資源,使其成為扶貧財政投入的重要來源,變輸血為造血,從而更有信心有能力如期繪就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宏偉藍圖。
決戰深度貧困這場攻堅戰,必須要激發貧困群眾的內生動力。要注重調動貧困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通過共建共享平臺,培育貧困群眾發展生產和務工經商的基本技能,提高貧困地區和貧困群眾自我發展能力。要繼續為貧困群體創造良好的發展條件,為特定貧困群體提供生活保證,增強有條件的貧困群眾就業創業能力,為貧困群眾送專家送信息送技術,帶著貧困山區群眾走出貧困的“最后一公里”。
(作者單位:貴州省劍河縣太擁鎮人民政府)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