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日,國務院扶貧辦召開新聞發布會,通報2016年貧困縣退出專項評估檢查情況:去年全國共有28個貧困縣脫貧摘帽,其中江西省井岡山市、河南蘭考縣今年2月率先退出,近期又有9個省區市的26個貧困縣順利退出。四川省南部縣就是26個縣中的一個。(人民日報 2017年11月5日)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確保到2020年我國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貧困縣全部摘帽,解決區域性整體貧困,做到脫真貧、真脫貧。”脫貧攻堅責任重大,使命光榮,關系到中華名族偉大復興的實現。同時,其挑戰也是前所未有,既要求精準“進”“出”,也要求切實增加困難群眾收入,更要全體人民群眾認可。筆者認為,四川省南部縣脫貧攻堅的先進經驗值得學習與推廣,真脫貧就得做好三道“加減法”。
抓產業,促就業,做好收入“加減法”。收入是家庭之本,困難群眾致貧原因大部分為收入不達標,解決收入問題即是脫貧攻堅的基礎與前提。然而,大部分困難群眾普遍知識水平不高、勞動能力不強、專業技能缺乏、交通條件不便,如何在現有資源上增加困難收入一直是地方政府的難題。四川省南部縣因地制宜,發展特色農業,促進貧困群眾就近就業,長短結合增收的方式值得學習借鑒。既能就近增加困難群眾收入,也能減少困難群眾外出務工產生的車費、住宿費等支出,一增一減間,脫貧致富變得輕松、自然。
重民生,強保障,做好認可“加減法”。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必須始終把人民利益擺在至高無上的地位,讓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朝著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不斷邁進”。惠及群眾,不外乎教育、交通、醫療等民生工程,尤其是對困難群眾,更是“久旱逢甘霖”般的急迫。學習南部縣先進經驗,加大資金投入,切實幫助困難群眾解決了“衣食住行”等難題,群眾幸福感自然提升了,不滿意的自然少了,一增一減間,群眾認可度自然提高了。
全覆蓋,嚴監督,做好精準“加減法”。靶向精準才能保證脫貧成效落地生根。與第三方評估機構進行合作是大勢所趨,亦是查漏補缺的有效措施。充分利用現代遙感技術,找出死角、盲區,把基礎設施薄弱、經濟水平相對較低且區域發展變化不大的區域列入必檢范圍,進村入戶,進行包含貧困群眾和非貧困群眾的全覆蓋檢查,消除投機空間,真正做到“精準”檢查。檢查覆蓋全面了,投機空間自然消失了,一增一減間,脫貧“精準度”自然提升了。
(作者地址:四川省合江縣鳳鳴鎮)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