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和基層扶貧干部聊天,得知現在基層有個新動向:貧困戶享受的政策紅利越來越多,有的貧困戶干脆“坐在墻根曬太陽,等著別人送小康”,非貧困戶心里越來越不平衡,兩個群體之間的關系出現了不和諧的苗頭。(人民日報 9月17日)
精準扶貧不掉一村、不漏一戶、不落一人,這是黨對人民的莊嚴承諾。當前,各級政府積極響應號召,集中財力、物力、人力,加速建設貧困村道路、安全飲水、易地扶貧搬遷、農網改造、文化活動等基礎設施,全面落實教育、醫療、金融扶貧等惠民政策,全力打贏脫貧攻堅戰。然而,在精準扶貧、攻克堅中之堅的過程中,部分群眾出現“坐在墻根曬太陽,等著別人送小康”的問題,擺著“倚窮賣窮”的姿態,整天被黨員干部“推著脫貧”,造成的惡劣影響不容小覷。
一直以來,由于脫貧攻堅的工作重點、項目分配、資金安排等都在向貧困戶傾斜,致使部分非貧困戶逐漸產生了不平衡心態。如果一些貧苦戶繼續“全程依賴幫扶”,坐等生活富裕,必然會造成非貧困戶心里越來越不平衡。如果處理不好貧困戶與非貧困戶的關系問題,脫貧攻堅的強大合力就難以形成,脫貧攻堅的目標就難以全面實現,脫貧攻堅的成效就難以得到鞏固。因此,必須警惕貧困戶被“推著脫貧”。
俗話說,一個巴掌拍不響。外力必須通過內力才能起作用。如果貧困人員自身不努力、不主動、不作為,外力再強,可持續脫貧也是一句空話。因此,只有做好精神上的扶貧,拔掉貧困戶的“思想窮根”,貧困人員才能真正實現脫貧。
針對少數群眾存在被“推著脫貧”的現象,作為政府部門應加強貧困人員的教育培訓,改變貧困地區群眾的落后意識,廣大黨員干部不僅要深入基層,體民情、察民意、知民愿,更要扮演好組織員、宣傳員、服務員的角色,成為農村道德建設的示范者、推動者、踐行者,發揮道德在脫貧攻堅中的重要作用,為農村道德建設提供源頭活水,消除小農思想、封建殘余和舊風陋習,從思想上、精神上積極引導有勞動能力的貧困群眾摒棄“等、靠、要”消極思想,鼓勵他們主動學知識、學技術、找門路,變“要我富”為“我要富”,樹立起脫貧致富的信心。
打贏脫貧攻堅戰任重道遠,只有全社會一起動起來,鼓勵貧困群眾摒棄老觀念、舊思想,主動作為,這樣扶起來的“貧”才不會再輕易倒下去,這樣的扶貧才是長久的扶貧,真正的扶貧。
(作者地址:四川省成都市龍泉驛區洛帶鎮)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