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鄉村發現 > 首頁 > 三農論劍

沈郁:產業集群與城鎮化如何互促互進

[ 作者:沈郁  文章來源:中國鄉村發現  點擊數: 更新時間:2017-05-17 錄入:19 ]

【摘要】基于中國的發展現狀,產業集群與城鎮化的結合發展,宏觀層面表現為制定趕超戰略,扶助經濟發展較為落后與產業基礎薄弱地區,微觀層面上表現為對經濟發達地區和產業基礎雄厚地區實行優勢互補。

【關鍵字】產業集群 城鎮化 互動發展

產業集群與城鎮化發展的關系

產業集群與城鎮化相輔相成,共同促進區域經濟的發展。城鎮為產業集群的形成和發展提供了必要的生產要素和配套設施,是區域工業發展的物質載體;產業集群推動了城鎮化進程的加速,為城鎮發展聚集了大量人力、知識等無形資源,成為城鎮化向城市化發展的內生動力。

產業集群是城鎮化發展的基礎和持續推動力。隨著產業集群的優化,區域經濟發展需要投入大量的生產要素,憑借資金、勞動力等需求和內在引力關聯的相互作用,工業的聚集和產業鏈的延伸推動了城鎮土地的合理開發,并帶動了城鎮工商業一體化發展,城鎮規模延伸成為城市邊緣地帶,加速了城鎮和城市的融合。產業集群具有強烈的知識溢出效應,集群企業之間可以進行知識和經驗的雙向交流,實現技術與信息的共享,城鎮吸納了更多的知識要素和生產要素,可以擴大包括服務咨詢、資金借貸、教育培訓、商業、飲食等各項生活服務。

城鎮化是產業集群的重要依托。城鎮化是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載體,城鎮產業結構的轉變和服務設施的完善,會推進工業化的集約發展,實現產業的高度多元化,加速產業集群的成長。首先,城鎮聚集了大量的人力、資金、原材料,通過分工協作將各種生產要素集中分配再加工,形成復雜的交叉網絡,為產業集群的發展提供高效便捷的基礎設施、物流、資金流、信息流。其次,城鎮化為產業結構的調整提供了扎實的物質基礎,城鎮化為生產要素的合理流動和科技成果的順利轉化提供了有效前提,最大程度降低外生變量對產業發展的阻礙,協調產業增長與消費和需求水平增長的適應發展。

產業集群與城鎮化互動發展模式:工業園區式、商業中心式、汽車城式

基于中國的發展現狀,產業集群與城鎮化的結合發展,宏觀層面表現為制定趕超戰略,扶助經濟發展較為落后與產業基礎薄弱地區;微觀層面上表現為對經濟發達地區和產業基礎雄厚地區實行優勢互補。在政府發揮宏觀指導作用的前提下,挑戰技術壁壘,避讓市場壁壘,合理規劃落實以提高聚集產業的競爭優勢和城鎮化的發展水平,最終提高我國的綜合國力。

互動發展模式之工業園區式。工業園區是指在發展早期政府在對地區經濟外部性和競爭優劣勢科學分析的基礎上劃定區域,在主題明確的前提下,通過一系列的優惠政策吸引本國與外商企業投資入駐,利用條件設限和篩選打造園區聚集式產業中心。

工業園區的建設需要遵循“兩個集中”,一個是工業向園區集中,一個是人口向城鎮集中,不斷完善工業布局,優化產業結構,維持“一圈兩翼”的協調發展,打通城市經濟中心的關鍵路徑。工業園區的建設需結合地方資源分布特點和主導產業類型,與國家政策動向相匹配,立足當前,著眼未來,以資源實際為基礎,制定長期發展戰略,優化現有的工業園區,推動新工業園區的項目啟動,實現有序協調互推互助的長足發展,并為城鎮發展提供持續的推動力。

互動發展模式之商業中心式。商業中心是富集商業資源、以高端零售業、服務業為主的第三產業聚集區,是城市信息流、資金流、商品流和物流的空間載體。商業中心作為第三產業聚集模式對城鎮化影響表現在:第一,由于占據地理位置優越、產業高度聚集的優勢,城市商業中心人流量充足、信息交流頻繁、內外部互動頻率高,區域經濟活動集中趨勢強;第二,商業中心人口分布密度大、城鎮人口占比高;第三,商業中心業態先進、產業多樣化且集中,綜合服務能力強。

這種模式可打造以核心、特色、多角度、全方位的商業中心,同時發展城市中心重要商圈的中央商務區、以提高生活質量為目的的區縣商業區、以打造地區特色為主的商業特色街和以滿足生活需求為主的社區商業點,實現多層次共同發展。

互動發展模式之汽車城式。汽車城模式是在近二十年來才得以發展的商業模式,汽車城為消費者在汽車交易上節省了大量的時間成本并維護了消費者的信息知情權。由汽車制造業衍生的非汽車行業的新興產業也得到了快速的發展,產業集群初具規模。

如何促進城市產業集群與城鎮化互動發展

產業集群通過對產業演化升級重置了人口在產業的分布,同時促進了產業結構的轉移和優化,并推動了城鎮基礎設施建設、人文素質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高度吻合城鎮化發展的基本內涵和本質要求。根據產業聚集和城鎮化的理論、動力機制和互動模式的分析,得到啟示有:

第一,產業集群發展能夠提升城鎮化的進程和建設質量。實現城鄉統籌發展的現實選擇是充分利用產業集群的聚集效應,集中優勢勞動力,促進區域經濟結構的調整,為城鎮化發展帶來區域經濟的高增長提供良好的條件準備。第二,產業集群有助于聯動城鎮間的協作效應。城鎮之間的密切協作和相互溝通可以提高區域產業的優勢資源整合能力和區域特色產業的競爭力,從而促進城鎮化的全面進步。

產業規劃與城鎮規劃相結合。要實現區域經濟的快速發展,首先在政府政策上需要改進區域劃分原則,由偏重行政區域劃分向倚重經濟區域劃分轉變。產業定位以區域資源特色為依據,通過比較優勢確立合理的區域,并打通區域之間的壁壘,以整體發展作為總戰略目標,延伸資源優化配置和產業結構布局。《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促進小城鎮健康發展的若干意見》中提出小城鎮建設的指導原則,即堅持小城鎮發展要與鄉鎮企業、市場建設“三位一體”。考慮城鎮勞動力容易擴力的前提下對城鎮進行功能定位,構造“縣城—經濟強鎮—一般城鎮”的梯級分布結構,實現農村向新型城鎮和城市轉變的目標。城鎮建設為產業集群提供良好的施展平臺,產業集群是城鎮建設的重點實施內容,二者互惠互利,形成科學的區域發展規劃聯動體系。

完善區域創新體系,促進產業集群與城鎮化互動發展。區域創新體系包含技術創新、組織創新、產業結構創新、管理創新等。技術創新的著眼點是高質量的研發團隊,借鑒大中型城市的技術創新模式,多提供產學研之間交流合作的機會,打造高科技的研發平臺,提高科技成果的轉化率,推廣高新技術在相應產業實踐中的應用,促進產業和技術的全面升級。根據產業結構和產業特色,整合多方信息、人力、科技等優勢資源,把分散的產業組織聚合成嚴整的產業集群,并重點培育有競爭優勢的產業。在結構創新上突出產業關聯技術在實際應用中的客觀比例對產業結構的調整作用,不斷提高產業配置的合理化水平。管理創新來自政府和市場兩個方面,需要綜合包括政策、制度、市場、文化、技術等多方因素,進行管理模式和管理理念上的不斷創新,鼓勵技術知識成果向商品化和產業化的轉化,實現產業集群與城鎮化的互促發展。

(作者單位:延安大學政治與法學學院)

【參考文獻】

①鄭宏星:《產業集群演進的制度分析》,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8年。

②桂恒恒等:《產業集群與城鎮化的互動發展研究》,《經濟論壇》,2007年第13期。

③萬廣華:《2030年:中國城鎮化轉化率達到80%》,《國際經濟評論》,2011年第6期。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人民論壇 2017-03-31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

免責聲明:中國鄉村發現網屬于非盈利學術網站,主要是為推進三農研究而提供無償文獻資料服務,網站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場,如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

欧洲一级中文字幕在线,久久精品综合视频,久久久久久不卡免费,玖玖资源站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在线亚洲激情文学 | 亚洲免费乱码视频 | 亚洲一本在线AⅤ | 亚洲福利在线一区二区三区 | 性爱国产精品福利在线 | 五月丁香伊人青青草原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