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鄉村發現 > 首頁 > 三農論劍

馮雅靜:讓農村留守兒童有心理安全感

[ 作者:馮雅靜  文章來源:中國鄉村發現  點擊數: 更新時間:2017-04-10 錄入:王惠敏 ]

  “為什么別人都有好的家庭?我沒有!別人都有一個美好的童年,而我卻只有在陰暗的陽光里度過”“我死了是對我自己的一個解脫,從而為家庭減輕負擔,為他們 (省)下一筆錢”“爸爸,我死了,你就高興了,因為不會有什么事會煩你了”。云南鎮雄縣17歲的留守少年小龍,用喝農藥的方式結束了自己正值青春的生命。

  在心理發育的重要時期,小龍因與父親缺乏長期有效的情感交流,且得不到父母的呵護關愛,致使性格較為孤僻、脆弱和敏感,不愿意對外界傾訴心中所思。陰郁的心理狀態在長期得不到有效發泄的情境下,一時想不開走上了這條“不歸路”。

  根據筆者所在單位在四川、河南、山東等農業人口輸出大省的調查顯示,將近70%的鄉村老師認為父母外出打工的孩子在心理上存在較大的問題。這些留守兒童通常沉默寡言,傾向于通過爭吵、打架等途徑解決問題。由于父母關愛和保護的缺失,留守兒童缺乏安全感的現象普遍存在,他們大多不敢與老師、同伴交往,形成一定的人際交往障礙。在與留守兒童的交談中發現,很多人把父母外出打工辛苦奔波的原因歸因于自身,認為父母外出打工都是為了自己,父母的一點消極情緒或批評都會引起他們的無限自責,把自己看作家庭的負擔。

  毋庸置疑,導致留守兒童心理問題的最直接原因就是年幼的時候和父母長期分離,致使他們沒有能夠在生命初期建立起自尊、自信和安全感。調研發現,從小在父母關愛和照顧下長大的孩子在陌生人和同伴面前更多地表現出由內而外的自信,能夠積極地表達和展示自己,有著較高的互動欲望,并且能夠恰當地回應其他人的關注和交往行為。學校中經常傳來“回家我給你告訴我爸爸”的玩笑和“威脅”,這無疑顯示出了孩子們對家長那種最天然的依賴。但是,留守兒童卻沒有這樣的“待遇”,他們身邊不但沒有父母可以依賴,而且有些比較“懂事”的孩子還會覺得自己是家里的負擔,處處膽怯小心,生怕自己的言行不受歡迎,被冷落,但事實上越是小心,越是自卑,就越難以融入集體生活,享受不到同伴交往的樂趣,久而久之產生嚴重的心理問題。

  當然,如果家庭教育的缺失能夠在學校環境中得到很好的補償,留守兒童的心理問題便可能被壓制在萌芽狀態,逐漸形成積極向上的心態。但是事與愿違,我們通過走訪發現,大多數農村學校辦學條件相對較差,教師相應素質水平不高,更缺乏專業的心理老師,很多學科老師只關心孩子學業成績的發展和升學率的提升,對留守兒童的心理問題不關心、不敏感,有的即使發現問題,也不具備有效的解決辦法,所以學校并沒有給留守兒童心理的健康發展提供一個良好的環境,從而加劇了其心理健康水平的惡化。

  此外,從根源上來講,我國城鄉間巨大的收入差異是農村父母涌入城市打工的直接原因。對于家長來說,把孩子帶在身邊一邊打工一邊照顧是更加理想的選擇,但是城市缺乏妥善安置流動兒童的相關政策,流動兒童在城市接受的教育和相關服務質量仍然難以得到保證,所以父母只能把孩子留在農村老家由別人代管,從而引發一系列問題。沒有了父母的直接引導和管理,留守兒童更容易受到社會中各種不良因素的誘惑和感染,例如攻擊性電子游戲、互聯網、同學之間拉幫結派等,久而久之產生一定的情緒和個性問題,這些都是影響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

  因此,我國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健康問題的矯正需要家庭、學校和社會的共同努力,從而形成幫助、關愛留守兒童的合力。

  家庭方面,首先,加強農村父母養育和關愛子女的責任意識,使其認識到教養子女是父母應盡的義務,以及親子依戀關系的建立和早期家庭教育在兒童一生發展中的重要作用,在可能的情況下盡量減少外出打工的時間,增加回家探望子女的頻率。其次,在外出打工期間,應妥善安置子女,盡量避免隔代教養容易產生的各種問題,轉變家中老人的觀念,使其意識到在兒童成長的過程中除了需要關注基本的溫飽和學業知識的學習之外,更要密切關注孩子心理的健康發展。最后,家長要樹立科學的家庭教育觀,有意識地將對兒童的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家庭教育和活動中,充分把握每一段與孩子接觸和相處的時間,建立暢通的親子溝通渠道,增加溝通頻率,同時與孩子的老師保持聯系,跟蹤孩子的身心發展和進步情況。

  學校方面,首先要轉變教育方式,將對學生,尤其是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危機干預作為學校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配備專業的心理咨詢教師,開設心理健康課程,開展豐富多彩的心理健康活動,營造溫馨、親密、融洽的學校氛圍,盡量彌補留守兒童家庭職能的缺失和空白。其次,要建立留守兒童專項檔案和監護人、托管制度,詳細記錄留守兒童的家庭信息、地址、聯系電話等,使教師能夠準確、全面地掌握留守兒童及其家庭的基本情況,確保其在需要時能夠及時與兒童的家長取得聯系。最后,建立教師家訪和留守兒童談心制度,定期走訪留守兒童家庭,與留守兒童深入溝通,及時了解其心理狀態和問題,同時加強對教師進行心理健康相關知識培訓,培養教師對留守兒童心理問題的敏感性,努力將可能存在的心理危機化解在萌芽狀態。

  社會方面,首先應當改善農村未成年人生活的社會環境,加強鄉鎮文化建設,為留守兒童身心的健康成長營造良好的氛圍,使其生活在充滿關愛和包容的環境中,同時大力整頓農村可能對留守兒童心理發展造成不良影響的場所,例如游戲廳、網吧等,消除留守兒童心理問題的誘因。其次,社區或村委會應組織針對留守兒童監護人的講座或培訓,提高監護人的素質,使其真正認識到養育兒童的責任和義務,并且能夠從一定程度上覺察并應對兒童出現的心理健康問題。最后,政府和社會各界應高度重視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問題,提高農民工待遇以減輕其生活負擔,降低農村留守兒童的教育成本,妥善安置城市流動兒童,最終使農村兒童能夠跟隨父母一同在城市生活;加大宣傳力度和輿論引導,減少對農村留守兒童的歧視;組織科研力量開展留守兒童的專項研究,探索留守兒童的心理發展特征、對社會的認知和生活態度等問題,從而提出更加科學、有針對性的策略。

  作者單位: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德育與心理特教研究所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中國農村網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

免責聲明:中國鄉村發現網屬于非盈利學術網站,主要是為推進三農研究而提供無償文獻資料服務,網站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場,如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

欧洲一级中文字幕在线,久久精品综合视频,久久久久久不卡免费,玖玖资源站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中文字幕不卡免费高清视频 | 日本中文字幕a∨在线观看 日本精品你懂的在线观看 亚洲一区精品在线影视 | 日韩AV一区二区三区 | 免费国产真实迷jian系列网址 | 日日狠狠久久7777偷偷色 | 亚洲精品欧美视频在线观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