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續14年成為“中央一號文件”的主題,可見“三農”問題的復雜性以及解決好“三農”問題的難度。把這種復雜性和難度與文化領域聯系起來,就會發現其中也有不少問題。
從源頭上來說,由于先天具有的特點,文化產業的發端和發展很容易集聚在城市特別是大城市。客觀地說,作為文化產業發展根基的文化內容生產和創造確實很難在要素資源高度集中的城市以外的區域展開,但與此不相稱的是,文化需求卻不以此為轉移,在城市地區之外,廣大農村地區的文化消費需求不僅存在而且十分旺盛,比如之前就曾有數據表明中國電影的主要觀眾群體是所謂的“小鎮青年”。
但是,與城市相比,農村地區不僅文化基礎設施落后,能夠獲得文化產品和服務的機會較少、便利性較差,而且以資源密集、大城市為特點生產出來的內容和服務也未見得能夠很好地滿足農村地區居民的文化需求。因此,近些年來,雖然隨著經濟發展水平的提升,我國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日漸完善,農村居民的基本文化權益得到了保障,但在農村文化消費方面,卻實在是被忽視和有缺失的。
更為可怕的是,當文化需求得不到有效滿足時,封建迷信、賭博、色情等往往會沉渣泛起、乘虛而入,收割空虛的精神世界,并造成極為危險的后果。這些事實都讓我們不得不正視農村文化消費的問題——我國農村地區地域廣大,在保障農民基本的文化權益之外,對于有限的文化經費不應“撒胡椒面”式地使用,而應當用于建設服務型平臺,利用互聯網特別是移動互聯網的便捷性,鼓勵各地按照當地文化特色為農村和農民提供文化服務和生產文化產品,通過小規模但各具特色的方式來滿足當地居民的精神文化需求,并進而嘗試恢復農村地區原有的文化生態。
這當然是一項極其浩大的工程,但不論多么難以完成,意識到問題的存在都是好的開始。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中國文化報》2017年2月7日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