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題:中國糧食比美國貴那么多 差距究竟怎么來的?
與美國相比,我國糧食市場的主要特點是糧食生產成本高、售價高及售糧獲得的直接收益高。以2014年為例,我國小麥種植總成本為14476.95元每公頃,是美國的3.03倍;玉米為15958.35元每公頃,比美國高53%;大豆為10010.10元每公頃,比美國高39%。上述三者平均總成本較美國高80%。
中美兩國糧食市場對比
人工、土地貴
那么,我國糧食生產成本到底比美國高在哪兒了呢?
我國糧食種植總成本明顯高于美國,主要體現在人工成本和土地成本大幅高于美國。
經計算,2014年我國種植小麥、玉米、大豆的人工成本在總成本中的占比均在32%-44%,而美國糧食種植的人工成本極低。我國種植小麥、玉米的土地成本在總成本中的占比均在20%左右,種植大豆的土地成本占總成本的37%,占比均與美國相當,但數值上要明顯高于美國。
以2014年為例,我國大豆種植土地成本平均為3715.50元每公頃,其中黑龍江省為4427.70元/每公頃,而美國在2403.90元每公頃左右。此外,美國的燃料動力費和固定資產折舊分別為327.45元每公頃和1326.15元每公頃,均高于我國水平。
糧食售價高
受市場、政策等多方因素影響,2014年我國糧食售價明顯高于美國,其中小麥、玉米、大豆的售價分別比美國高66%,161%,87%,長絨棉售價是美國的3倍。
從種植效益上看,2014年,美國小麥和玉米種植平均每公頃分別虧損1024.95元和1300.65元,每賣出50kg分別虧損23.68元和6.19元,而我國小麥和玉米種植平均每公頃均有1200元以上的直接收益。
單產低
另外,受土壤、種子、技術等各方面影響,美國玉米、大豆的平均單產分別是我國的1.42倍、1.49倍,其中大豆單產為3214.50kg每公頃,比我國生產率較高的黑龍江省還高34%。這些也均影響了農產品(000061,買入)利潤。
美國糧食保護政策擴大了比較優勢
單從售糧收益看,我國出售糧食獲得的直接利潤明顯高于美國,2014年美國小麥、玉米、棉花種植均為負利潤,但這些農產品仍能持續生產并源源不斷出口國際市場,除本身的成本因素外,背后還隱含著美國政府系統化、多樣化保護政策及高額補貼對其農業生產的支撐。
美國農業支持保護制度從以價格支持為核心的農業補貼階段發展到以市場為導向的農業補貼政策階段,再到目前實施的以收入支持為主的農業補貼政策體系,這些政策體系系統、多樣、隱含補貼大。
例如,目前的體系包括作物收入覆蓋計劃、收入保險計劃、收入保護計劃等。
一是作物收入覆蓋計劃,對在收獲季節價格水平的產出不足或價格水平的下降產生的損失給予賠償。
二是收入保險計劃,對預期收入的一定比例給予保險,賠償可以由于任何導致低于擔保水平的收入或價格的不足產生的損失,提供保險費折扣。
三是收入保護計劃,以成本生產形式提供保險,對預期收入的一定比例提供保險,賠償可以由于導致低于擔保水平的收入的產出或價格的不足而產生的損失。
從澳大利亞、巴西等農業生產大國看,這些國家都有類似的一系列支撐政策,這些支撐政策加上其天然生產成本優勢,起到了增加農民收入、刺激農業生產、降低產品價格和增強農產品競爭力的作用。相比較而言,近幾年我國糧食支撐政策雖然逐年增強,但從多樣化、系統性方面考量,仍有不小的差距。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農業展望》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