糧豐則農穩,農穩則國安。歷史經驗證明,對于我們這樣一個人多地少的大國,糧食安全關乎國計民生。保障糧食安全是農業結構性改革的基本底線,是一個永恒的課題。
以五大舉措提高農業綜合競爭力
近年來,我國糧食產量連年增長,各地在保障糧食安全方面形成了一系列兼顧當前與長遠的新機制、新舉措,更注重改革驅動、注重投入驅動、注重調動種糧積極性。以農業大省黑龍江省為例,這些年來,黑龍江省通過機制創新、結構調整、技術推廣等多種舉措,扎實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不斷提高農業綜合效益和競爭力。
一是機制創新的牽動。一方面,把創新農業經營主體作為調整農業生產關系、推進糧食適度規模經營的突破口。目前在工商部門注冊的農民合作社達到7.9萬個,家庭農場(大戶)達到10.6萬個,帶動規模經營面積達到6389萬畝。另一方面,黑龍江省堅持把發揮財政政策的撬動作用作為支農護農的“金鑰匙”,為糧食生產提供有力支持。
二是結構調整的催動。在穩定糧食供給能力的基礎上,積極適應市場需求變化,堅持適區適種,優化糧食作物品種結構。適度擴大優質粳稻生產,調減玉米種植面積,擴大鮮食、飼用等專用玉米生產。積極發展高蛋白、高油、高產、多抗大豆新品種,逐步擴大食用高蛋白大豆種植面積,逐步恢復大豆生產。大力發展優質專用小麥品種,擴大優質強筋小麥面積。擴大脫毒馬鈴薯種薯、優質商品薯和主食加工薯供給能力,滿足市場消費、產品加工和農民增收的需要。
三是物質裝備的推動。特別是農田水利建設穩步推進,農機裝備建設快速提升,構筑了糧食生產的鋼筋鐵骨。利用資源優勢,把發展農業機械化作為發展現代農業的重要抓手。
四是技術推廣的促動。推進使用優良品種,挖掘糧食增產潛力。“十二五”期間全省審定農作物新品種400多個,大豆、水稻及馬鈴薯育種處于國內領先地位。此外,還加強耕地保護利用,堅持“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植保方針,組建植保機動專業防控服務組織,實現重大病蟲害統防統治,年減少糧食損失超百億公斤,確保了糧食生產安全。
五是市場需求的拉動。推進產業鏈條延伸,提高糧食生產的比較效益。創新糧食加工龍頭企業聯結農民專業合作社、帶動基地和農戶、建立緊密利益關系的組織形式,讓農民更多分享糧食加工和銷售環節收益。
抓好確保糧食安全的三大著力點
當前,我國糧食安全基礎仍不穩固,確保糧食安全任務依然艱巨,把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解決好治國理政的頭等大事,必須實施“以我為主、立足國內、確保產能、適度進口、科技支撐”的國家糧食安全戰略,關鍵要靠各級政府組織各方力量真抓實干。作為我國重要糧倉的黑龍江省,更要按照中央要求,把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以科技為支撐走內涵式現代農業發展道路,確保糧食的數量安全、質量安全、生態安全,發揮好維護國家糧食安全“壓艙石”作用。
第一,做國家糧食數量安全的“壓艙石”。要加大黑土資源的保護和可持續利用,確保國家糧食安全的命根子。一要加強現有政策的整合,將相關項目資金集中用于黑土地保護建設。二要強化科技支撐,重點開展土壤改良培肥、保護性耕作等關鍵技術的研究。加快推廣農機與農藝結合的關鍵改良技術。三要健全法規標準,依法保護黑土地。完善耕地質量、肥料使用等標準體系,為黑土地保護提供科學依據。四要構建長效機制,將黑土地劃入永久基本農田,確保數量不減少、質量有提高。
第二,做國家食品質量安全的“壓艙石”。要做大做強綠色食品產業,保證中國人碗里盛滿優質的中國糧。要積極推動“兩穩”(穩定基地面積和產品質量)、“兩增”(增加認證數量和銷售金額)和“一提高”(提高品牌影響力),把黑龍江糧食產業打造成為集資源優勢、生態優勢和經濟優勢為一體的綠色優勢產業。一要推進基地建設提檔升級,完善對糧食基地環境保護和監管制度。二要推進市場帶動工程,繼續做好“互聯網+綠色食品”工作,推進綠色食品專營店建設,推進綠色食品品牌建設。三要全面推進糧食質量安全監管,完善糧食質量追溯平臺建設,維護綠色食品市場秩序。四要推進產品認證開發,引導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積極開發認證“三品一標”產品。
第三,做國家糧食生態安全的“壓艙石”。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要圍繞“一控兩減三基本”目標,切實打好污染治理的攻堅戰,將自身打造成高效生態農業先行區,成為國家長久可靠的大糧倉。一要增加糧食生產面源污染研究及防治的投入,加大農業節肥減藥增效關鍵技術的研發,進一步增加對農業面源污染防治投入力度。二要建立綠色植保服務體系,為農業生產提供全程綠色植保技術服務、農產品、土壤和水的質量及農殘檢測服務。三要發展農業循環經濟,實現糧食生產與其他農業活動的資源利用的最大化和污染物排放的最小化。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要守住生態紅線,通過探索建立市場為主的農業資源和廢棄物回收利用機制、實施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和修復工程、全面開展永久基本農田劃定工作、大力發展生態有機農業等措施,堅決打贏農業生態保護的持久戰。
(作者系黑龍江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經濟日報 2016-10-22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