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背景下增加大豆的政策應上升為國家糧食安全戰略
在國外低價糧食不斷沖擊國內市場,并形成生產量、進口量和庫存量三量齊增的背景下,當前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一個重要工作就是:調減玉米、增加大豆,政策邏輯是通過增加大豆種植面積來調減玉米種植面積,并減少玉米庫存,解決玉米多了、大豆少了的難題,從而實現結構調整的目的。但是,大豆作為貿易開放程度最高的糧食品種,要實現增加大豆的政策目標還需要將其上升為國家糧食安全戰略。
第一,增加大豆必須解決市場需求不足問題,而國產大豆的市場需求不足問題是長期困擾我國大豆產業發展的關鍵。從表面看,我國大豆似乎供不應求,據農業部預警團隊2016年10月發布的《中國農產品供需形勢分析》預測,2016/2017年度我國大豆產量1250萬噸,消費量9820萬噸,供求缺口為8350萬噸。但是,我國市場需求量巨大的是低價進口大豆,而非國產大豆。自1996年起我國大豆市場開放以來,受國際市場的沖擊,國產大豆長期銷售困難,已形成了嚴重的大豆產業危機。因此,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出的增加大豆的政策目標,如果不能有效擴大市場需求的話,政策目標必然就難以實現。
第二,擴大國產大豆需求實際上要提高大豆的國際競爭力,而提高大豆的國際競爭力需要政府全方位的努力。影響大豆國際競爭力的因素很多,包括生產、流通、貿易、價格、加工等諸多方面。生產方面,我國土地資源稟賦差的特征,決定了大豆生產成本較高。貿易方面,我國的大豆貿易開放程度最高,大豆進口只有3%的關稅,且不設關稅配額。價格形成方面,世界大豆的定價中心是位于美國的芝加哥期貨市場而非位于中國的大連期貨市場,且美國農業部的全球供求信息系統、金融資本對大豆價格形成具有重要的推動作用。我國雖然是進口量占全球貿易量65%以上的第一進口大國,卻沒有定價權。投資方面,我國大豆加工市場基本被外資所壟斷,同時外資企業壟斷了世界大豆貿易,憑借貿易投資一體化的優勢,對我國國產大豆加工企業形成了強烈的擠壓。因此,我國單一的政策空間都很小,必須發揮政策合力,建立集成化的政策,才能有效擴大大豆的國際競爭力。
第三,增加大豆或保護大豆的政策目標不是權宜之計,應長期化。2016年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出的增加大豆的政策目標,以及農業部發布的《關于促進大豆生產發展的指導意見》明確提出的“絕不能輕言放棄大豆”的口號說明,大豆在我國糧食安全中的地位已經悄然發生了轉變。我國增加大豆或保護大豆的政策目標不是權宜之計,應長期化。這是因為:(1)谷物市場受到的國際沖擊日益嚴重,增加大豆的政策條件長期存在,而且不斷強化。(2)增加大豆有利于實施藏糧于地戰略。如果大豆能夠增加的話,則有利于減少玉米的生產,提高玉米等谷物的價格,穩定糧食作物播種面積,減少耕地拋荒現象,而且大豆種植能夠提高地力。(3)增加大豆有利于實現包括營養安全在內的糧食安全。增加大豆,既有利于提高糧食自給率,實現適度進口戰略,又有利于提高蛋白質自給率。
因此,無論是從近期的供給側改革還是從長遠來看,我國都要把大豆產業上升為國家糧食安全戰略,在國家的糧食安全中要明確提高大豆的地位。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背景下增加大豆的對策建議
增加大豆上升到國家糧食安全戰略,必須明確大豆產業的基本政策目標,如大豆產量和播種面積、自給率、市場定位、國產大豆加工企業開工率等。以市場定位為例,目前國產大豆主要定位于食品加工領域,而增加大豆要求,我國還要恢復歷史上食用非轉基因大豆油脂的市場地位。同時,要成立能夠協調生產、貿易、流通等環節的跨地區跨部門的管理機構,形成政策合力。筆者建議具體采取以下措施:
1、降低大豆生產成本是增加大豆的基礎條件。首先,要加大研發投入力度,提高我國大豆的單產和質量。我國擁有豐富的大豆種質資源,育種潛力很大。如中國農科院作物科學研究所選育的“中黃35”品種在新疆地區的實驗田已經連續4年創造了畝產超400公斤的紀錄,而我國目前的大豆平均畝產僅為120公斤左右。其次,在黑龍江省建立大豆產業保護區,盡快研發冷水灌溉技術與相應的水利設施。黑龍江省作為冷涼地區,必須解決傳統的冷水灌溉不能有效提高大豆產量的難題。再次,推動建立低土地流轉成本的規模經營。當前,黑龍江省的農地流轉成本已占大豆生產成本的40%-60%。
2、完善價格形成機制和奪取定價權是增加大豆的核心條件。首先,要盡快整合農業部、商務部、糧食局等部門及中糧、中儲糧等公司力量,建立向社會免費開放的、權威的全球大豆供求信息系統,克服依賴美國農業部數據的缺陷。其次,完善大豆目標價格政策。目前我國實行的目標價格補貼與播種面積掛鉤,屬于典型的黃箱補貼,而黃箱補貼受到世貿組織的嚴格約束。建議實施類似于美國2002年農業法案的直接與反周期補貼政策,即目標價格補貼包含直接補貼、營銷貸款補貼和反周期補貼,其中直接補貼與基期的種植面積掛鉤,屬綠箱補貼,不受世貿組織的約束。再次,提高國內企業和農戶利用期貨市場套期保值的能力。建議國家成立專門的期貨經紀公司,與農民簽訂合同,匯總農民的合同,代表農戶參與期貨市場。
3、運用差異化的非價格競爭手段是增加大豆的必由之路。在國產大豆存在價格劣勢的情況下,擴大國產大豆需求還須運用非價格競爭手段,即差異化競爭手段。國產大豆與進口大豆實質是兩種產品、兩個市場,有差異化,但是差異化不徹底,限制了大豆需求的擴大。如消費者對國產大豆油脂與進口大豆油脂的差異認知度不高,難以溢價銷售。建議:(1)宣揚國產大豆的傳統文化及品種特征,提高消費者認知上的差異化。中國是大豆的原產國,具有幾千年的種植歷史和消費文化。要求有關職能部門、大豆協會、企業協同大力宣傳。(2)大豆產品實行全面的差異化。國產大豆油脂必須要在擴大消費者認知的基礎上,進行溢價銷售。國產大豆油脂與茶油等高端油脂相比,仍然具有價格優勢。(3)營銷渠道差異化,是指通過互聯網將國產大豆油脂等產品銷售給廣大的消費者,提高市場占有率和鋪貨率。
4、運用適度貿易保護手段是增加或保護國產大豆的有效保障。在世貿組織規定的制度框架內,實施必要的技術性貿易壁壘措施和貿易救濟措施。同時,嚴厲打擊進口大豆非法進入豆制品加工市場的行為。貿易救濟措施方面,建議盡快啟動大豆產業保障措施。
5、做大做強國有糧食企業打造國際糧食航母是增加大豆的重要載體。目前,我國的民營企業還很弱小,做大民族企業的重任天然地落在國有糧食企業身上。國有企業與跨國糧商相比,不僅規模小,產業鏈條短,而且管理也相對落后。做大國有企業要求,以混合所有制改革為契機,以國內最大的國產大豆油脂加工企業——九三油脂為主體,吸引眾多民營加工企業加入。我國的國產大豆油脂企業,常年開工率不足10%。通過兼并,既可以盤活資本,又可壯大國有企業。
作者單位:湖南科技大學商學院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農民日報 2016年10月22日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