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農業部會同發展改革委、財政部等14部門聯合印發了《關于大力發展休閑農業的指導意見》(下稱《意見》)。《意見》提出,到2020年,布局優化、類型豐富、功能完善、特色明顯的休閑農業產業格局基本形成,成為拓展農業、繁榮農村、富裕農民的新興支柱產業。
時下,公眾對休閑農業并不陌生,雙休日帶著一家人去釣釣魚、摘摘果子,已經成為了一種常見的度假方式。還有些憧憬著“農夫、山泉、有點田”的城市白領,在城郊甚至城市里租一塊地種種,當一個親自勞作的“都市農夫”,也是一種新時尚。農業部統計數據顯示,2015年全國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接待游客超過22億人次,營業收入超過4400億元,從業人員790萬,其中農民從業人員630萬,帶動550萬戶農民受益。
大力發展休閑農業,對農村和城市都是極有好處的。對農村而言,農民增收、脫貧致富,提升農村基礎設施建設,休閑農業無疑是一條“捷徑”;對城市而言,除了提供給城市居民更多價廉物美的周邊游產品外,更能起到一定的教育作用:時下很多城郊的農莊,主打農耕文化、農業教育,讓城里的孩子體會大自然、認識農作物、了解農業生產,擁躉眾多。
然而,我國休閑農業發展的歷史并不長,隨著近年來鼓勵政策不斷出臺、資本大量涌入,休閑農業在“爆紅”的同時,也面臨一個未來往何處去的難題。休閑農業的繁榮之下,潛藏著不少問題,諸如旅游質量不佳、產品同質化嚴重等等,甚至還有一些農家樂、農莊竟成了土壤、水源污染的“大戶”。要解決這些問題,既需要行業自身的“升級”,更需要國家做好頂層設計、劃好底線。
一方面,休閑農業需要更加豐富的產業形態。提起休閑農業,很多人立刻想到的是釣魚場、果園、草莓園、農家樂等,但除此之外呢?真正打出了自己特色的休閑農業,其實還相當缺乏。同質化會讓一產業快速失去吸引力,使得從業者越走越窄。在很多鄉村,休閑農業都是“跟風式”的,采摘園火了,大家都種果樹;釣魚的人多了,魚塘又遍地開花……不僅沒有規模效益,反而在內耗中壓縮了利潤。實際上,在休閑農業更加成熟的一些國家,產業形態是多種多樣的。比如在法國,休閑農業就主要以專業化經營的農場為載體,農場客棧、農產品農場、騎馬農場、兒童探索農場、狩獵農場、露營農場等,各有各的特色。好在我國很多地方已經看到這一弊端,提出因地制宜、一地一品的思路來發展休閑農業,值得期待。
另一方面,還要為休閑農業引入更多資源。硬件方面,尤其要提升鄉村的基礎設施建設。有句老話叫“要想富先修路”,在休閑農業中同樣適用。至于網絡、住宿、洗手間等等細節,都應當考慮客戶的需求來進行設計。而在軟件方面,說一千道一萬,最為根本的還是要培養、引進、留住一大批具有新思維的經營人才。同質化的破除、服務質量的提高、用戶體驗的優化,離開了人才儲備,都無異于緣木求魚。休閑農業要做好,并不能簡單依賴農民“洗腳上田”,而要引入一大批專業人才,使之走上產業化、市場化的道路,打破小農經濟的局限。眼下,一些高等院校已經開始培養這方面的專業人才,如海南省農業學校就為海南國際旅游島建設開設了“觀光農業經營”專業。但相比于產業發展的速度,高端人才培養顯然還要進一步提速擴容,才能涌現出一大批支撐我國休閑農業發展的領軍人物和中堅力量。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新華網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