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城鎮化與工業化協調發展包含工業化促進城鎮化發展和城鎮化帶動工業化發展兩個層面,郭進和徐盈之的文章采用非參數估計方法得出2005-2012年我國各 省份工業化促進城鎮化發展水平和城鎮化帶動工業化發展水平均呈現出不斷上升的趨勢,但由于工業化促進城鎮化發展水平的提升速度小于城鎮化帶動工業化發展水平的提升速度,導致二者之間的差距不斷擴大,且在省際間呈現出較大的差異性。
自新型城鎮化概念提出以來,我國學者針對如何理解新型城鎮化、如何建設新型城鎮化進行了廣泛的研究。其中,理順城鎮化與工業化的關系、測算城鎮化與工業化的水平成為該領域的研究熱點,不僅豐富了有關城鎮化研究的學術文獻,也對指導我國新型城鎮化建設提供了重要的參考價值。然而,當我們回到問題的起點,思考為什么要推動城鎮化與工業化協調發展、怎樣才能推動城鎮化與工業化協調發展時,現有文獻仍有待補充完善。
針對第一個問題,一個顯而易見的事實是:生產的產品只有被市場消化了才能維持生產的可持續性。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一直高度依賴國外市場來消化龐大的生產能力,“世界工廠”是工業化快速發展給我國貼上的標簽。然而,國外市場是不穩定的,極易受到全球經濟氣候的影響。例如,2008年金融危機導致我國的出口受阻,產能過剩與內需不足的矛盾迅速凸顯。痛定思痛,面對不確定國際環境對出口貿易的沖擊,我國深刻地意識到:要保持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必須積極培育國內消費市場。那么,培育國內消費市場的突破口在哪里呢?“剝離內需”的研究方法給予我們以啟示:內需可以劃分為投資需求和消費需求,消費需求可以劃分為政府消費需求和居民消費需求,居民消費需求又可以劃分為居民對于“吃、穿、用”方面的消費需求和對于“住、行、學”方面的消費需求。結合國家統計數據進行分析表明,培育我國國內消費市場的突破口不在于擴大投資需求,也不在于擴大政府消費需求,而在于擴大居民的消費需求。由于居民“吃、穿、用”方面的絕大多數產品(如食品、衣服、家用電器等)來源于工業生產,而居民對于“住、行、學”方面的消費需求(如住房、學校、醫院和道路等)不可能直接從工業生產中得到,只能通過大力推進城鎮化建設來實現,因此促進城鎮化與工業化協調發展是培育我國國內消費市場的重要途徑。
針對第二個問題,有效地推動城鎮化與工業化協調發展建立在深刻洞悉城鎮化建設與工業化發展的關系的基礎上。基于“相互聯系、相互促進”的視角,二者的關系可以分解為兩個方面:一是工業化發展促進城鎮化建設,二是城鎮化建設帶動工業化發展。借鑒效率趨同理論和非參數估計方法進行測算得出:2005-2012年我國各省份工業化促進城鎮化發展水平和城鎮化帶動工業化發展水平均呈現出不斷上升的趨勢,但依然處于較低水平,存在較大的提升空間。同時,值得注意的是,由于我國的城鎮化帶動工業化發展水平的提升速度小于工業化促進城鎮化發展水平的提升速度,導致二者間的差距不斷擴大,且在省際間存在較大的差異性。因此,推動我國的城鎮化與工業化協調發展,不僅需要進一步加強工業化發展,擴大和豐富居民“吃、穿、用”方面的產品供給,提升工業化促進城鎮化的發展水平,更加需要進一步加強城鎮化建設,擴大和豐富居民“住、行、學”方面的產品供給,提升城鎮化帶動工業化的發展水平,同時還需要加強省際間的經驗交流,有效預防和處理發展過程中的共性問題。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經濟評論》 2016年第4期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