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時期是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宏偉目標的決勝時期,要求新時期的金融扶貧必須切實增強精準性。農村貧困人口脫貧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最艱巨的任務,是這場決勝之戰、攻堅之戰中最難啃的“硬骨頭”。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實施脫貧攻堅工程,強調通過實施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因人因地施策,提高扶貧實效。實施金融精準扶貧在打贏脫貧攻堅戰中具有獨特的優勢,是我國農村精準扶貧開發的重要舉措之一。
我國農村脫貧攻堅的主要任務
我國扶貧開發已經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任務依然十分艱巨。截至去年年底,全國仍有7000多萬農村貧困人口。
實施金融精準扶貧是打贏脫貧攻堅戰對金融扶貧開發的客觀要求,也是立足精準扶貧發展普惠金融的重要形式。農村貧困人口是精準扶貧的難點,也是金融扶貧最難到達的地方。當前金融扶貧開發必須將以前沒有解決、目前仍難以解決的貧困人口作為重點對象。構建完善金融精準扶貧機制,充分發揮金融的支撐作用,讓農村特別是貧困地區的農民,平等參與經濟發展過程、共享改革發展成果,是當前農村金融精準扶貧的緊迫任務。
當前農村金融扶貧開發面臨的主要問題
農村金融扶貧開發在取得巨大成績的同時,目前還面臨著一些困難因素和客觀存在的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農戶主動融資意愿不強,貧困地區貸款實際發生率不高。據2015年對河南農村金融服務狀況的一項調查顯示,農戶貸款發生率只有39.8%,從未申請過貸款的農戶占比達到37%,其中,40歲至49歲年齡段農村勞動力沒有申請貸款的占46%。
重民間借貸輕信用貸款,農民通過正式金融渠道借貸不足。上述調查顯示,部分農村地區非正式的民間借貸仍占首位。從借款來源看,農戶第一選擇仍是“向親朋鄰里借款”,選擇比率達56%,居第二位的才是向“銀行、信用社貸款”,另有6%的農戶選擇“高利貸借款”。
安居性貸款多,生產經營性貸款少,農戶借貸結構失衡,貧困地區金融造血功能弱化。農戶借款主要用途:一是新建修建房屋等安居性用途;二是用于購買生產資料和生產經營等生產性目的;三是用于婚喪嫁娶、教育、醫療等生活支出。
信貸手續繁瑣、便捷性差,接地氣的金融服務缺乏,貧困地區金融服務可得性欠佳。受到種種條件的限制,農戶不能很容易地獲得貸款。在廣大農村地區,金融供給渠道相對單一,農戶借貸渠道也較單一,一些地區農村信用社基本占據主要渠道。從整體看,金融機構在支持農村經濟發展的信貸產品開發上積極性還不夠高,產品開發相對滯后,涉農信貸產品較單一。
農村金融低收益與高風險并存,吸儲多于放貸,金融扶貧激勵機制有待健全。雖然與“三農”相關的整體資金需求較大,但明顯具有小額交易、隨機分散化、監控難的特點,在農業保險體系、農業風險補償體系、農業擔保體系尚未健全的情況下,農村金融信用風險、操作風險、市場風險偏大。貧困地區信用意識淡薄,農戶存在違約、失信、逃債現象。金融機構出于風險防范考量而實際采取的限制性措施較多,間接抑制了信貸的實際發生。
金融精準扶貧的著力點及對策建議
金融精準扶貧作為精準扶貧整體手段的重要組成部分,要求針對不同貧困區域環境、不同貧困農戶狀況,注重運用金融手段通過科學有效的程序對接貧困戶需求,要量身定制提供更多適合貧困地區的金融產品,在引導金融資源向貧困地區傾斜上精準發力。
加強金融扶貧與其他扶貧措施的對接,提高金融扶貧的精準度。扶貧開發不是靠一個部門和一種政策措施就能短期內奏效的,必須方方面面齊動手,形成合力。金融扶貧是農村扶貧開發整體措施的一種手段,只有與財政扶貧、產業扶貧、文化扶貧、教育扶貧、科技扶貧、信息扶貧等形式和手段有機結合起來,才能更好地發揮效用。要建立完善貧困地區和貧困戶信息檔案,掌握需求特點,突出問題導向,做好有效銜接和無縫對接,使信貸投放更加精準。
大力發展農村普惠金融,加快建立功能齊全、有序競爭、優勢互補的金融市場。整合各類金融扶貧資源,加大對貧困地區及人口的資金支持,拓寬扶貧開發融資渠道,發揮政策性金融和商業性金融的互補作用,引導金融資源向貧困地區傾斜,拓展普惠金融服務的廣度和深度。加強金融基礎性建設,提高金融服務覆蓋率。扶持引導農村金融機構在鄉鎮及村組擴面增點,延伸服務半徑。強化活化支農再貸款、加大政策性金融扶貧力度。加大面向農村地區尤其是貧困地區的“三農”資金投放,進一步強化支農惠農功能。鼓勵農村信用社、農業銀行、郵儲銀行等涉農金融機構發揮各自優勢,采取不同的市場競爭戰略,開展錯位競爭和有序競爭,促進金融機構以合理的成本和收益服務貧困地區、邊遠地區的農業現代化。加快發展村鎮銀行,規范發展小額貸款公司,進一步放活農村金融市場。發展新型農村合作金融組織,推動農民資金互助社及其他社區性農村資金互助組織健康發展。
加大金融創新,推出更多符合農村扶貧開發需求的金融產品和服務。適應農村扶貧開發日益增長的多樣化金融需求,推動金融機構加大金融產品、服務、工作機制等創新,提高金融服務可得性。為有效解決貧困人員擔保難題,要在現有政策法規的框架下,積極創新擔保方式,探索將林權、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農村居民房屋產權等非傳統抵押物納入擔保范圍的途徑,搭建銀政、銀協、銀保、銀擔、銀企等合作平臺。適應綠色發展、綠色轉型的要求,圍繞農村生態資源做文章,創新綠色信貸產品。滿足專業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等規模化經營主體的金融需求,加強專項產品開發,強化輻射帶動作用。加大服務方式創新力度,本著精簡效能的原則,積極采用現代化科技降低扶貧業務成本,加快發展農村互聯網金融及其他便利性金融業務。
完善政策環境,構建有效的金融扶貧引導和激勵機制。綜合運用稅收優惠、財政貼息、財政補助等多種手段,加大對普惠金融服務的政策扶持,引導更多資金投向扶貧領域,促進涉農資金最大化集聚和利用。降低貧困地區金融機構經營成本,調動金融機構增點擴業的積極性。探索設立扶貧貸款風險補償基金和擔保基金,完善農村信貸風險補償機制。健全差別化考核評價激勵機制,對于在扶貧開發工作中有較大貢獻的金融機構,適當給予獎勵。完善責任共擔機制,適當提高“三農”和小微企業不良貸款容忍度,加強政策性擔保體系建設。
加強金融教育培訓,提高貧困戶的金融意識,改善農村信用環境。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金融時報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